一、碳中和政策
1、生态环境部:十年来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34.4%
9月15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十年来,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绿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此外,我国将全面落实已经制定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为建设美丽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天津碳达峰实施方案发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超16%
近日,《天津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其中提出,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1.7%以上,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大幅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6%以上,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3、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工作将启动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导各省级生态环境厅(局)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建立专门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尽快启动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工作。
《指南》指出,各地要在深入分析本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和趋势、影响和风险、现状和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本地区适应气候变化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形成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为推动本地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提供行动指导。要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凝练形成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方案应包含影响与风险、现状与形势、总体要求、重点任务、重大工程、试点示范和保障措施等主要内容。
4、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市场百问百答》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市场百问百答》,梳理凝练了碳排放数据监测、报告、核查,配额分配,清缴履约,碳排放数据报送系统、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交易系统使用等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碳市场相关政策和技术规则几经修订和完善,为了增强问题解答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可用性,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在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的委托和指导下,在挪威驻华使馆、挪威环境署以及美国环保协会(EDF)的项目资金支持下,组织了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等相关单位根据当前政策文件和技术规范对以往问题解答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全国碳市场百问百答》,以供全国碳市场相关参与方参考使用。
5、长三角将共建碳普惠交易平台
9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该政策措施提出,推动长三角碳普惠机制联建工作在示范区先行先试。选取部分统计基础好、数据可获得性强的项目和领域先行开展试点示范,推动碳普惠规则共建、标准互认、信息共享、项目互认,借助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既有基础设施,共建长三角碳普惠交易平台。
6、生态环境部: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将于12月7日召开
9月15日消息,中共中央宣传部就“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举行发布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发布会上表示,《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将于12月7日-19日召开,COP15的大会主题仍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仍然作为COP15的主席国领导大会的各项议程,目标是努力推动达成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进程、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我们的力量。
二、绿色金融
1、五部门发文金融支持雄安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近日,人民银行雄安新区营业管理部联合雄安新区管委会改革发展局、规划建设局、生态环境局、雄安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等四部门共同印发《金融支持雄安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构建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组织体系和产品体系,具有三大“雄安特色”。一是突出重点产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三大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对雄安新区引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生态农业等绿色低碳产业提供金融支持,推动绿色产业集聚发展。二是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多维度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完善绿色项目库、碳信息采集核算等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效率。依托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推动金融科技创新成果在绿色金融领域的示范应用。三是突出试点效应传导。发挥雄安新区在数字人民币试点方面先行先试的优势,丰富各类绿色低碳消费场景,对绿色低碳行为给予金融支持,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2、广州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所
9月15日,广州市政府发布《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规划》提出,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所,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与国际碳交易业务。
根据《规划》,到2025年,广州市碳达峰碳中和取得新进展。以及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所,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与国际碳交易业务。创新交易模式和交易产品,积极争取开展全省用能权现货交易试点,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开展碳期货品种研究开发,积极推进其他绿色发展类期货品种的研究开发工作。深化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试点、林业碳汇生态补偿试点。
3、2022中国企业绿电采购排行榜发布,太钢排第一
9月15日,彭博新能源财经根据专有数据与公开信息发布了第三期《中国企业绿电交易排行榜》。本期排行榜表明企业购电量不断上升,且有更多元的行业购买绿电。本年度绿电买方五强计划在2022年消纳的绿电合计是2021年五强在2021年消纳量合计的六倍。同时,钢企成为领先的绿电买家。在绿电采购排行榜中,阿里巴巴以860亿瓦时绿电量,蝉联科技行业第一名,在全行业中排名第二。同步公布的还有“2022中国企业绿电交易卖方排行榜”,排名依次为中广核新能源、华润电力控股、国家能源集团、四川川能智网、京能电力。
该榜单根据公开信息汇总中国企业在绿电交易市场中最活跃的买卖方。根据榜单,2022年中国企业绿电采购排行依次为太原钢铁集团(1100亿瓦时)、阿里巴巴集团(860亿瓦时)、华晨宝马(670亿瓦时)、鞍山钢铁集团(560亿瓦时)、腾讯(504亿瓦时)。
4、云南银保监局:6月末全省绿色信贷余额5043亿元
9月15日,云南银保监局局长倪金乾在第292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年来,全省银行业资产规模从1.9万亿元增长至5.4万亿元、贷款突破4万亿元大关,保险业资产规模从381亿元增长至1529亿元,累计赔付支出2058亿元。
“十年来,我们持续引入金融活水,全面激发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倪金乾介绍,该局探索特色金融推动云南绿色经济发展,推动多项全国首创绿色金融产品落地云南,6月末,全省绿色信贷余额5043亿元。
5、首笔农业政策性碳排放权质押融资贷款在双鸭山落地
今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简称农发行)双鸭山市分行在双鸭山市开展金融创新,发掘碳排放权价值,围绕碳排放权与企业积极开展金融合作,成功投放农发行黑龙江省区域内首笔碳排放权质押融资贷款。目前该笔贷款已累计投放2.5亿元,确保冬季居民供暖、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6、郑州银行发行本年度首期绿色金融债30亿元
9月15日,郑州银行2022年首期绿色金融债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本期债券以公开招标、市场化销售的方式发售,发行规模30亿元,期限为3年,发行利率2.65%,主体和债项评级均为AAA。本期债券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规定的绿色项目,对于进一步拓宽绿色项目融资渠道,加大对绿色信贷的支持力度,推动绿色信贷业务稳健、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