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碳中和政策
1、全国碳市场运行一周年,累计成交84.92亿元
2021年7月16日-2022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共运行52周、242个交易日,累计参与交易的企业数量超过重点排放单位总数的一半以上。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金额84.92亿元。其中,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3259.28万吨,成交额15.56亿元;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1.61亿吨,成交额69.36亿元。
全国碳市场自开市以来每个交易日均有成交,交易量随履约周期变化明显。启动当天成交量超410万吨,首日效应过后交易热度逐步减弱,履约期前成交量显著提升,11月、12月总成交量1.59亿吨。首个履约期结束后,市场总体交易意愿下降,成交量明显回落。
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累计成交金额84.92亿元,其中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额15.56亿元,占总成交额的18%;大宗协议交易总成交额69.36亿元,占总成交额的82%。
全国碳市场以48.00元/吨的价格开盘,挂牌协议交易单笔成交价在38.50元/吨-62.29元/吨之间,每日收盘价在41.46元/吨-61.38元/吨之间。2022年7月15日收盘价58.24元/吨,较启动首日开盘价上涨21.33%。大宗协议交易单日成交均价在30.21元/吨-61.20元/吨之间,开市以来的成交均价为42.97元/吨。从成交量来看,全国碳市场配额交易以大宗协议交易为主,83%的成交量由大宗协议交易达成,约为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的5倍。
2、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一周年系列活动在武汉举办
7月15日,全国碳市场一周年系列活动在武汉举办。全国百余位政府领导、专家学者、各机构代表、碳市场服务机构代表及企业界人士齐聚武汉碳排放权登记结算中心(以下简称“中碳登”),总结全国碳市场建设的经验和成效,共商碳市场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探讨利用碳市场推动湖北产业结构发展、促进绿色低碳转型。
在签约协式环节中,湖北宏泰集团与八个联建省市共同签署《联建省市共同支持全国碳市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中碳登与各大结算银行共同签署《结算银行资金结算业务合作协议》,武昌区人民政府与各大金融机构签署《金融机构支持全国气候投融资发展合作协议》,中碳登与各行业协会签署《行业协会支持全国碳市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
3、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会议召开,总结经验与成效
7月13日,生态环境部召开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会议,全面总结第一个履约周期的运行经验与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任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要以数据质量管理为重点,加快完善制度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碳市场数据质量日常管理机制。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对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扎实做好2021年度碳排放报告核查和配额分配相关工作,加快建立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机构和交易机构建设,着力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强政策宣传,推动全国碳市场健康发展,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更大作用。
4、《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发布,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
住建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下发的《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2030年前,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建立;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基本扭转;城市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增强,“城市病”问题初步解决。
方案提出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打造绿色低碳县城和乡村。在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方面,提出优化城市结构和布局。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推动组团式发展。每个组团面积不超过50平方公里,组团内平均人口密度原则上不超过1万人/平方公里,个别地段最高不超过1.5万人/平方公里。开展绿色低碳社区建设。推广功能复合的混合街区,倡导居住、商业、无污染产业等混合布局。全面提高绿色低碳建筑水平。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新建政府投资公益性公共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部达到一星级以上。建设绿色低碳住宅。提升住宅品质,积极发展中小户型普通住宅,限制发展超大户型住宅。提高基础设施运行效率。优化城市建设用能结构。推进建筑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建设,到2025年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推进绿色低碳建造。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40%。
5、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各领域重点工作有序推进
7月14日上午,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联络员会议,全面总结2022年上半年工作进展,研究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
会议指出,2022年上半年,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加快制定出台分领域、分行业实施方案和支撑保障措施。总的看,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各领域重点工作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良好开局。
会议强调,下一阶段,要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加快推动相关政策文件出台实施;明确责任分工、细化任务安排、强化跟踪调度,加强对地方工作的督促指导,及时纠正偏差,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既不搞“碳冲锋”,也不搞运动式“减碳”;加强调查研究和形势研判,密切跟踪“双碳”领域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动向,及时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及时总结各地区各行业推进“双碳”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案例、好建议,做好信息上传下达,加强典型经验做法的推广应用;准确把握气候变化领域国际斗争合作形势变化,积极参与双多边谈判磋商,认真筹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大力宣传我国“双碳”工作成效,坚决维护我发展权益。
6、“十四五”推进城市生产生活低碳化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方案提出,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顺应城市发展新趋势,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城市。
方案提出,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有序引导非化石能源消费和以电代煤、以气代煤,发展屋顶光伏等分布式能源,因地制宜推广热电联产、余热供暖、热泵等多种清洁供暖方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管理模式。促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建设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筑,推动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到2025 年城市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比提高到 72%。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倡导绿色出行和绿色家庭、绿色社区建设,推广节能产品和新建住宅全装修交付,建立居民绿色消费奖励机制。推进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和标识体系建设,建立绿色能源消费认证机制。在60 个左右大中城市率先建设完善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二、绿色金融
1、央行:上半年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发放1827亿元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2年7月13日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与会嘉宾介绍2022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情况。
其中,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截至目前,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发放1827亿元,支持银行发放碳减排领域贷款3045亿元,带动减少碳排放超过6000万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已经累计支持银行向企业发放低成本贷款439亿元。今年创设的三项新工具按季发放,将于今年7月首次申请,目前人民银行正在有序推动相关工作。
2、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ETF产品募集规模超160亿元
2022年7月8日,首批8只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ETF(以下简称“碳中和ETF”)均结束募集,合计认购资金超过160亿元。
碳中和ETF以其标的指数(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良好的历史业绩表现,广受投资者认可。从ETF市场看,2022年上半年新发行ETF共计54只,总发行规模235.78亿元,单只产品发行规模约4.37亿,在发行总规模和单只产品发行规模上,均领先于同期发行的ETF产品。对标同类型指数基金产品,如中证内地低碳经济主题相关基金产品、中证环保产业相关基金产品,在发行规模上分别为52.22亿元和42.87亿元,当前基金规模分别为56.83亿元和53.86亿元。碳中和ETF 的发行规模3倍于同类产品,同时也3倍于同类产品的同时期规模。
3、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与中银香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碳所”)与中国银行(香港)(以下简称“中银香港”)于7月14日宣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共同聚焦服务国家“双碳”目标,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落实国家“十四五”期间加快推进碳排放交易、发展绿色金融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要求,协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广碳所副总经理何炜表示,广碳所和中银香港的碳金融战略合作必将进一步深化内地与香港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对服务绿色低碳经济转型,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碳中和愿景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4、广东:到2030年,绿色信贷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达10%
7月1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官网公布了《广东省关于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行动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共提出21条主要措施,充分把握“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机遇,支持大湾区内地企业赴港澳发行绿色债券,探索绿色低碳投融资新模式、新路径,为广东绿色发展和经济转型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
《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与碳达峰相适应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重点领域绿色金融标准基本完善,风险控制体系不断健全。全省设立绿色专营机构40家,绿色贷款余额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余额增速,直接融资规模稳步扩大,信用类绿色债券和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较2020年翻两番。
5、北京银行支持并签署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
近日,北京银行正式签署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Banking),成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组织(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Finance Initiative, 缩写UNEP FI)成员。
《负责任银行原则》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组织(UNEP FI)制定,于2019年在联合国年度大会上正式发布,是全球银行业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缩写SDGs)和《巴黎协定》的重要标杆。目前,全球已有290余家银行签署,相关银行资产总额合计超过84万亿美元,约占全球银行业资产总规模的45%。 而据了解,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北京银行绿色贷款较年初增长超200亿元,同比增长169%;清洁能源产业贷款同比增长160%。绿色贷款、清洁能源产业贷款增速位居同业前列。
三、全国碳市场开启一周年专题速览
1、专访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全国碳市场基本框架初步建立,有效发挥了碳定价功能
在全国碳市场上市一周年之际,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专访。李高表示,全国碳市场运行期间,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有效发挥了碳定价功能。
2、专访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稳步推进行业扩容,有序引入非履约主体,多方共建全国统一碳市场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账户开立和运行维护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环交所”)承担。在全国碳市场启动一周年之际,上海环交所董事长赖晓明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回顾市场运行情况,展望未来发展路径。赖晓明指出,2021年全国碳市场的启动,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开市一年的全国碳市场,已经初步显现了其促进企业减排、形成碳定价的市场功能,有力推动了包括地方碳市场在内的整个中国碳交易体系发展。接下来,上海环交所将重点推进市场扩容,努力提升交易活跃度,联合各方共同加速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
3、专访中碳登董事长陈志祥:建好注册登记结算平台,服务全国统一碳市场
随着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准备工作正式启动,碳排放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碳登”)作为注登结算系统的运维管理机构,将如何推动全国碳市场平稳有序发展?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中碳登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志祥。陈志祥表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对于全国碳市场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碳登将持续建好用好注登结算系统,依托“大数据”枢纽优势,协助生态环境部建立完善配额分配测算机制、履约风险识别机制、交易异常行为监管机制。同时还将着力研究全国碳市场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注册登记结算业务制度,推动全国碳市场平稳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