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碳汇 >  正文

四川碳汇发展20年,从“固碳”到“易碳”

来源:四川生态环境 时间:2025-07-01 14:41:39

字号

2025年6月23日至29日是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为“节能增效、焕‘新’引领”;6月25日是全国低碳日,活动主题为“碳路先锋、绿动未来”。为提升全社会气候变化科学认知,传播气候变化风险和绿色发展理念,讲好绿色低碳发展四川故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力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特在活动期间开展气候变化系列宣传。本期聚焦碳汇发展。


2025年6月3日,天府永兴实验室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发布《四川省生态系统碳汇资源资产评估报告》及宜宾市、阿坝州生态系统碳汇资源评估报告,指出全省林草碳汇理论增汇潜力高达3.5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森林增汇潜力占比89.7%。


各市(州)多年平均林草碳汇资产比例。图片来源:天府永兴实验室。


随着“双碳”工作推进,越来越多个人和机构开始关注到碳汇的价值。作为碳汇开发较早的地区,四川碳汇发展走过了怎样的历程,未来碳汇经济将向何方?


从基本概念说起


气候危机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治本之策就是四个字──减排、固碳。碳汇是固碳的主要形式,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碳汇是指通过采取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包括森林碳汇、草原碳汇、海洋碳汇等。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储库,是二氧化碳的“碳储器”,能持久稳定地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而要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人类通过造林、经营等活动,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增加森林资源的总量,从而增加森林碳库容积和容量。二是合理采伐、利用森林资源,既创造新的造林地和森林生长空间,又通过林木产品(如家具等)继续达到固碳的效果。


甘孜州色达县种植的首批碳中和林。图片来源:色达县委宣传部。


这里,有两个概念需要进行区分,即碳储量与碳汇量。碳汇量是一段时期内碳储量的变化量,如碳储量的变化量为增加,则为碳汇,否则为碳源。将增加的碳储量乘以二氧化碳与碳的换算系数3.67,即得到该期间的碳汇量。不同于“碳库”的累计量含义,碳汇是一个增量的概念。


人们一般说的可交易的林业类核证温室气体减排量(CCER)是一种碳信用,不是单纯的碳汇的概念。而是指经核算得到的一定时期内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基准线情景的排放量相比较的减少量,或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清除量与基准线情景的清除量相比较的增加量。简单说来,可交易的林草类碳信用只是碳汇的一部分,碳汇领域“有林就是钱”“遍地是黄金”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准确的。


由于额外性要求,并非所有林草项目都可以开发为碳信用。额外性是指作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实施时,与能够提供同等产品和服务的其他替代方案相比,在内部收益率财务指标等方面不是最佳选择,存在融资、关键技术等方面的障碍,但是作为自愿减排项目实施有助于克服上述障碍,并且相较于相关项目方法学确定的基准线情景,具有额外的减排效果。


以国际视野开发林业碳汇项目


四川是林草资源大省,拥有林地面积3.8亿亩,居全国第一。如何将林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呢?基于碳减排机制开发林草项目,自然受到重视!


早在2004年,四川就以实施森林多重效益项目为标志,启动了林业碳汇项目开发。2009年,四川首个、全国第二个在清洁发展机制(CDM)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的森林碳汇项目“中国四川西北部退化土地的造林再造林项目”达成森林碳汇贸易协议,实现首单碳汇交易。该项目设计在理县、茂县、北川、青川、平武5个县建设多功能人工林2000多公顷。


2010年,四川林业碳汇项目实现新突破。我国首个与外资企业直接合作的林业碳汇项目、四川最大的林业碳汇项目──“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启动。该项目涉及凉山州的甘洛、越西、昭觉、美姑、雷波五个县及马鞍山、申果庄、麻咪泽三个自然保护区。


林业碳汇发展过程中,支撑保障体系也逐步完善。比如,举办“林业碳汇理论培训及项目实践交流研讨班”,开展林业碳计量体系研究,成立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森林碳汇)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管理办法,成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绵阳大熊猫碳汇专项基金,等等。


更加注重林草碳汇的多重效益


随着全球气候治理进入新阶段,碳汇发展逐步转轨。2018年,四川“政府+企业+高校”合作实施的森林碳汇扶贫工程启动,依托“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推进西南民族地区森林碳汇扶贫的政策研究”项目、省科技扶贫专项“森林碳汇产业扶贫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来推进实施。


同年8月,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碳中和”项目启动,通过在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500亩碳中和林,用20年时间增加碳汇,用以完全抵消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技术高峰论坛创新实施会议产生的碳排放。


2019年,林草碳汇加快发展。四川印发《关于大力发展林草碳汇推进林草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林草碳汇项目总规模力争达到3000万亩的目标,并分别确定川西南、川西、川东北、川南、川中五大片区林草碳汇主攻方向和发展重点。当年,还举办了“四川省林业碳汇国际研讨会”,有关方面达成一系列合作协议,并颁发了“四川林业碳汇发展突出贡献奖”。


推动林草碳汇“资产化”


我国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后,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行动得到进一步强化,碳汇发展和碳普惠机制受到更多关注,一度出现“圈地”、炒作乱象,亟需规范和引导。


为此,成都市印发造林管护、天府绿道、川西林盘等“碳惠天府”机制碳减排项目方法学,开启地方林草类碳减排方法学先河。


随后,四川出台《四川林草碳汇行动方案》《四川省林草碳汇发展推进方案(2022—2025年)》,发布地方标准《森林经营碳普惠方法学》《竹林经营碳普惠方法学》,启动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此外,还涌现不少创新探索,比如眉山市洪雅县挂牌森林碳汇管理局,剑阁县成立森林碳汇事务中心,落地“森林碳汇遥感指数”保险、顺丰公益甘孜色达生态碳中和林项目。


2024年以来,在“天府森林四库”带动下,四川加快推动省级林草碳普惠机制建设,已创新制定《深入推进林草碳普惠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四川省林草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及项目监测与减排量核算、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相关指南,初步构建起林草碳普惠“指导意见+管理办法+指南”的政策体系。


同一时期,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成为林草发展新方向。四川积极开展造林碳汇项目储备开发,红原县造林碳汇项目、四川麻咪泽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造林项目已完成自愿减排项目公示,有望完成后续项目审定、减排量核查等程序后上市交易,开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四川将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纳入“碳达峰十大行动”,将“天府森林碳库”作为“天府森林四库”建设的重要任务,明确到2030年,全省森林年碳汇量达到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碳储量达到10亿吨,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规模超过3000万亩,森林碳库生态价值转化体系基本形成。


面向未来,需以气候和经济视角看待碳汇问题,大力发展碳汇经济。一方面,积极参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争取更多涉林草碳汇类温室气体减排方法学发布,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项目开发和登记上市。加快省级林草碳普惠机制建设,尽快实现上市交易。支持基于企业投资的碳汇项目开发机制,丰富项目开发渠道。另一方面,要拓展碳汇消纳渠道。支持碳中和综合服务平台迭代升级,提升辐射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体育赛事等大型活动实施碳中和,打造更多碳中和场景。支持企业分阶段实施碳中和,提升林草类碳减排量多样化消纳渠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