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可持续发展工作委员会主办,复旦大学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上海青钠新材料有限公司、杭州正孚通钠电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永续电池:构建新型储能底座”钠离子电池储能交流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行。
钠离子电池作为储能领域“新晋选手”崭露头角,凭借其不可燃的本征安全性、超长使用寿命以及针对工业与电网场景优化的成本结构,正成为具有重要作用的能源创新方案。近年来,杭州正孚通钠电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及其团队,进行新一代钠离子储能系统“永续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致力于破解锂资源依赖难题,推动储能技术的创新发展。
会上,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副研究员周万海发布了团队在功能介孔材料与电池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他说:“介孔是指在2到50纳米之间的孔。相比小于2纳米的孔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大的孔体积,可调的孔径,它更适合于离子传输;对于大孔材料,介孔的比表面积越大,可以暴露出来的位点更多。为此,使用介孔材料,通过控制孔的效应可以实现快速的物质运输,让电机材料更充分的反应,使得它的活性或者比容量更高。目前介孔材料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吨级制备的能力,在化妆品、新能源、半导体行业也得到了全面应用。功能介孔新材料有助于发展高安全、低成本、快充放、长寿命的电池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