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新闻 >  正文

5张词云图,看看部长发布会有哪些关键内容

来源:中国环境 时间:2022-09-16 14:23:40

字号

9月1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就“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回答8位不同机构记者提问,围绕空气污染治理、水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工作内容进行介绍。


中国环境报记者对黄润秋部长的回答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其中出现频次较多的关键词及重要内容。


深入攻坚:以水污染防治为主向“三水统筹”转变




“白洋淀里多年没有见到的鳑鲏鱼等一些土著鱼类也在逐渐得到恢复,野生鸟类增加到237种。”黄润秋以白洋淀举例,介绍着水环境改善带来的水生态变化。


“水青岸绿、鱼翔浅底”,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殷殷期盼,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努力奋斗的目标。在黄润秋对水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问题的回答中,“水生态”成为出现最多的词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重大转折性变化: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碧水保卫战成效显著,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积极进展。


十年间,I—III类优良水体断面比例提升了23.3个百分点,达到了84.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黑臭水体基本得到消除,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也得到有效的保障。


黄润秋指出,将着力推动从以水污染防治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转变,尤其是加大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力度,补齐短板、提高质效,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深入,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群策群力:大气治理中“同呼吸、共奋斗”




发布会上,有记者提到我国空气污染治理成效明显,以前朋友圈经常有看到晒蓝天的,这几年空气好了,蓝天成为常态,人们渐渐也就晒得少了。近年来,蓝天白云渐成常态,老百姓生态环境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都显著增强。


这片人民群众共同拥有、共同享受的蓝天,其背后是社会共同的奋斗和努力。根据发布会上黄润秋对空气污染治理问题的回答所做的云图显示,煤电、扬尘、秸秆、交通等词汇都高频次出现在回答中。


黄润秋指出,空气污染治理中大力调整“四个结构”至关重要: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大力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发展绿色交通体系;大力优化城市环境治理结构,把扬尘治理纳入重点领域。


截然不同的行业领域,天南海北的地域分布,人民群众共同在为蓝天白云努力付出。黄润秋指出,我国空气质量能有这么大改善,与我们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紧密协作、社会各界一起“同呼吸、共奋斗”是分不开的。


决心依旧:应对气候变化言必行,行必果



“今年高温天气、干旱、洪水这样一些灾害性的天气,让我们都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就在我们身边,也凸显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从现实出发,黄润秋谈到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


根据发布会上黄润秋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回答所做的云图中,碳达峰、碳中和、碳汇、绿电等词汇显得格外显眼,而这正是十年来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十年来,应对气候变化被摆在了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不断提高碳排放强度的削减幅度,不断强化自主贡献目标(NDC),一系列举措得以实施:


稳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持续提高碳汇能力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大力推进全国的碳市场建设,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中国贡献。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最高的碳排放强度降幅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非常困难。但黄润秋同时指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态度是坚定的。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中国言必行、行必果。我国将全面落实已经制定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为建设美丽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深度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



在谈及生态保护情况时,黄润秋提到最多的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社会已经达成的共识。


过去十年,我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执行情况好于全球平均水平。黄润秋介绍,过去曾经被认为已经灭绝的彩鹮再次出现,极度濒危的长臂猿也迎来了新的成员,“失踪”百年的极度濒危植物尖齿卫矛也再次被发现,112种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实现了野外回归。频繁现身的珍稀动植物们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最好见证者。


与此同时,我国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通过各种活动向全世界阐释了我国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主张和行动,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建章立制: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



“执法”“法律”“最严”成为生态环境法律和制度建设情况的高频词,这正和黄润秋所说的“我国生态环境法律和制度建设进入了立法力度最大、制度出台最密集、监管执法尺度最严的时期”相吻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入宪,上升为国家意志, 25部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接连制修订,涵盖了大气、水、土壤、固废、噪声等污染防治领域,以及长江、湿地、黑土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和要素,立法有力。


此外,生态文明制度密集出台,从《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两大顶层设计文件到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环保垂改等一系列制度创新,生态文明的“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完善。


有了法律、制度的支撑,执法更严。2021年,全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是新环保法实施前的1.6倍,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移送行政拘留和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等五类案件共计17万多件;2013—2021年,人民法院审理的以污染环境罪定罪的案件年均超过了2000件,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水平稳步提升。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