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生态一周观察 >  正文

“野生景点”风景再美,也不值得用生命去打卡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22-08-22 13:48:49

字号

8月13日,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山区突发山洪,部分在沟内戏水休闲的群众被困。一波未平,15日,辽宁省大连市“西海渔港”又发生浮桥断裂,数百名赶海游客被困。16日,又有媒体报道浙江省建德市的废弃矿洞成了热门避暑打卡地。


悲剧令人痛心,风险令人担忧,更令人遗憾的是,在相似事故早有前车之鉴、灾害发生就在眼前的情况下,还有许多人铤而走险前往此类未经开发、缺乏管理、不具备旅游条件的网红“野生景点”。


假日休闲去哪玩?如今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拿起手机,在社交软件上查询网友和博主的推荐,在接受“种草”“安利”后,再按照攻略前往打卡。在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的城市生活久了,难得出游的人们已经不满足于造访常见的大众景点,寻找“原生态体验”、挖掘“冷门小众”景点成了不少人的选择。还有些年轻人喜欢“不走寻常路”“玩的就是心跳”,总想到原汁原味、人迹罕至的大自然中探寻未知的世界。网络传播正是迎合了这样的心理,信息发布者用“清凉避暑”“山野秘境”“征服之旅”等关键词吸引眼球,再配上精美的风景大片,轻而易举就调动起人们对“野生景点”的向往。


殊不知,诸多网红“野生景点”看似仙境,实为险境。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真假莫辨,网络宣传为了吸引流量,对美景的趣味性、神秘感常有溢美夸大,往往突出旅游攻略和游玩分享等内容,而对于存在的风险和自然环境知识缺乏说明和告知。不乏有一些打卡分享者只是走马观花,并不十分熟悉当地情况,甚至有一些信息发布者从未实际到过相应地点,只是搬运信息、运用传播手段,就拼凑出一篇爆款推文,从中牟取流量红利。实际上,网红博主、游客、当地知情人士和管理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信息差,如果不明真相又不具备筛选能力的游客偏听偏信、人云亦云、盲目“种草”,用网络滤镜掩盖了现实的危险,忽视警告踏入了禁区,必将为悲剧的发生埋下伏笔。


悲剧可以避免,也应当避免。对游客个人来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安全意识。在选择旅游地时,应尽可能选择开发成熟、管理健全、有安全保障的区域和路线,而不是盲从网红达人的脚步。利用网络工具进行检索查询时,应仔细甄别、理性判断,通过权威渠道和多方信源验证信息真伪、摸清当地状况。对于自然风景既要看到美的一面,也要留心有风险的一面,避免被过度美化和渲染的网络信息牵着鼻子,走进流量和数据的陷阱。


在有规则要求的地方,就要严守规则。正规景点和所在区域的管理要求并非是束缚,而是一种保护。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对于游览地点的标识、提醒、宣传、护栏等多加留心,把对风险的考量摆在满足省钱、探险欲与好奇心的需求之前。当有危险迹象时,及时调整行程安排,千万不能抱着侥幸心理冒险前进。


即使在没有看到明文规定的地方,也务必遵守自然法则、尊重自然规律。久居城市的人难免缺乏对野外危险的切身感知,面对须臾变换的自然环境,缺乏应有的判断和警觉,因了解太少而缺失恐惧,因缺失恐惧而忘记敬畏。人在大自然面前是脆弱而渺小的,看上去平静的水流其实暗潮涌动,此刻不错的天气也可能瞬息风云变幻,自然规律不是仅凭冲动和热情就能挑战的。只有增加对大自然的认识,掌握必要的应急避险知识,敬畏自然、遵守规则、量力而行,才能出入平安。


意外或许是小概率事件,可一旦发生,只有1和0的区别。生命只有一次,游山玩水别玩命。再美的风景,也不值得用生命去打卡。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