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碳交易 >  正文

碳价高于减碳成本可驱动技术创新,要让市场交易发现碳价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2-08-03 11:42:09

字号

实现“双碳”目标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广泛深刻的系统性变革。


近日,以“全方位创新促进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转型”为主题的中国碳中和创新论坛首届研讨会暨博智宏观论坛月度例会在线上线下同步举办。来自政府研究部门、研究机构、高校的专家学者和部分国内外相关领军企业代表等20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围绕“双碳”目标、新能源发展、绿色转型等展开讨论。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表示,绿色转型实质上是换技术,用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技术替代原有的高碳技术。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要素。


低碳转型需分阶段进行


实现“双碳”目标,核心是能源结构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对于制定“双碳”目标的依据,系统优化的解决方案等实践问题,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表示应该明确减碳目标在不同经济部门、技术上分布的轻重和顺序排列,对存量和增量的区别管理。


去年,部分地区和高耗能产业出现了 “一刀切”限电限产等现象,包括部分金融机构也存在运动式减碳行为。“要有时间周期和分阶段的概念,不能都是一夜之间的概念和安排。”邹骥表示。


今年6月,中国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落实碳排放、碳强度政策要求,先立后破,坚持稳中求进。日前,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也表示人民银行自2021年以来加大了转型金融标准研究制定力度,明确金融支持高碳行业和项目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范围。


中国实现“双碳”时间表公布以来,各行各业纷纷加快了绿色转型的脚步。以交通领域为例,作为我国第三大碳排放源,占碳排放总量的10%左右。“实现道路交通‘双碳’目标,成为我国加速汽车产业和汽车消费转型的强大动力。”电动车百人会理事长、国务院发展中心原党组书记陈清泰在会议上表示,汽车革命与能源革命融合,将大幅度改变能源结构。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未来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出行等系统性创新将推动汽车产业在破解我国的能源、环境、城市交通等痛点和难点问题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主任赵昌文则认为提升电气化水平是当前促进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路径。他提出,在供给侧要实现清洁替代,大幅减少化石能源、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以及推动非化石能源电气化;从需求侧来看,主要是实现工业、建筑、交通以及实现能源转换的电力部门的电能替代。


“当前的关键是加快绿色低碳技术进步的速度,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在全球电动化的趋势下,要进一步提升中国在电气化领域和新能源装备制造方面的竞争优势,赵昌文表示。


碳价可推动减碳技术创新


“碳市场具有更强的公共属性,更能够表达现阶段统一市场的基本特征。”赵昌文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消除妨碍碳市场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减碳工作的制度性成本。


2022年“双碳”1+N政策体系持续完善,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的N个配套政策文件正在加快出台,各地“双碳”工作实施意见陆续公布,先立后破,这是今年有序推进“双碳”工作的重要基础。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明晰的碳价信号作为指引,进一步拓展碳市场的金融属性。


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刘培林在会中也提到了类似观点,他表示要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给碳排放定价。与碳税相对应的排放权配额+交易作为碳定价政策工具之一,最大的优势是能够保证排放量符合减排目标。


过去的一年,生态环境部启动上线交易和运行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全国碳市场促进企业减排和碳定价的作用初步显现。2022年7月,上海环交所启动“碳价格指数”开发,为主管部门、企业、投资机构等各方主体制定战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也于近日提出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双碳”目标的全国碳市场顶层制度设计,尽快研究形成一套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为根本、以生态环境部相关管理制度为重点、以交易所交易规则为支撑的“1+N+X”政策制度体系。


邹骥认为,碳中和的创新需要减排技术作为基础,而碳价高于减碳成本,就可以驱动技术创新。就政策激励而言,碳市场的设计要有明确目标,划定碳资产的总边界,推动碳资产产权交易市场发展,让市场交易发现碳价。“最终目的是吸引减碳投资并鼓励创新形成激励。”邹骥表示。


40%左右地区排放量步入平台期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谋求产业低碳转型,不仅需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还需要各区域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的“双碳”目标实现路径。


据邹骥透露,从各地区碳排放轨迹和碳排放达峰态势来看,中国大概有40%左右的地区排放量已经进入平台期,包括北京、上海,还有40%左右的地区排放量正在进入平台期,预计“十四五”期间可基本达到。从趋势上看中国正在步入碳排放达峰平台通道。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促进工业、建筑、交通、居民生活等在城市碳排放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深圳市原副市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唐杰在会议中提到,北京作为结构性减碳的代表,通过非首都功能疏解,制造业比重快速下降,同时数字经济比重快速提升;深圳整体碳排放基本达峰,呈现出制造业内部结构向高端产业升级的重要特点。


邹骥认为,从区域发展战略出发,在西部要把大量的戈壁滩、荒漠用起来发展基地式风光水互补系统,在本地消纳绿电并向东部和南部地区输送绿电。在中东部则大力发展分布式的可再生能源,在东部沿海发展海上风能。


实际上,各地已经开始了能源和产业转型的探索。以重工业为经济主体的内蒙古,近日提出了推动能源转型和有效降低碳排放的路径与对策。如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发展具有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高增加值特征的产业等举措,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强度。


“从区域发展情况来看,改变中国能源版图将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为西部、北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及都市圈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动能。”邹骥表示。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