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碳中和热点推荐管理 >  正文

世界海洋日 | 海底“造林”进行时

来源:央视网 时间:2022-06-08 14:11:31

字号

今天(6月8日)是第十四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五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中国的主题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我国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多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提高。下面跟随记者镜头去海面之下,看看对海底珊瑚的保护。


image.png


在广西涠洲岛,海面之下,一场特殊的“造林”行动正在进行。当地科研人员下潜到海底,将拆分好的珊瑚断枝捆绑在礁石上,等待其生长。通过水下摄像机可以看到,不远处的人工礁盘上,已经长出了不少新生珊瑚和贝类藻类。


image.png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珊瑚礁保护与修复创新团队成员 蓝军南:我们种珊瑚苗其实跟陆地上植树造林是很相似的,但是我们会根据珊瑚礁区的不同底质和海境来采取不同的种植方式,让它们连成一片,形成很连贯的珊瑚生境。


image.png


此前,因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片区域内的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从2013年开始,科研人员就开始在这片海域进行珊瑚培育。近年来,他们在涠洲岛建设珊瑚苗床200个,培育珊瑚20万株,修复涠洲岛8公顷海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使修复区海域珊瑚覆盖率提高了3.6%。


image.png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珊瑚礁保护与修复创新团队成员 林明晴:在苗床的周围,我们发现了许多小个体的鹿角珊瑚,这也是证明海域环境变好的有力证据,也是自然恢复的有力表现。


  保育馆里“养珊瑚” 培育更强环境耐受性


  除了在海底种植珊瑚以外,珊瑚科研团队还尝试着将珊瑚断枝从海底采集回来,在实验室里培育珊瑚苗。那么,在脱离海底水环境的情况下,能否让珊瑚物种重获生机呢?


image.png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里的珊瑚保育馆是国内首个室内大规模珊瑚活体培育的实验室。馆内摆放着的大型玻璃透明缸体,就是珊瑚物种们临时的“家”。这里培育有100多种珊瑚,它们形状各异、姿态万千。科研人员告诉记者,珊瑚对生长环境极为敏感,要想成功养殖珊瑚个体,缸内的温度、光照甚至水里的微量元素都要严格把控。


image.png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及厦门大学联培博士 王啟芳:因为珊瑚体内共生了很多虫黄藻,虫黄藻可以帮助珊瑚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实验室对光照进行模拟,像缸里还配备了一些造浪系统模拟水流,水流就是珊瑚可以摄食的关键因素;还有一个蛋白质分离器,来稳定缸里面的水质。


image.png


目前,照顾珊瑚“宝宝”的科研人员有十几位。他们希望能够培育出具有更强环境耐受性的珊瑚个体,用于野外的珊瑚礁生态修复当中。


  我国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持续好转


  近年来,我国采取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推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根据最新监测结果,我国多个珊瑚礁生态系统均处于健康状态。


image.png


最新监测结果显示,雷州半岛西南沿岸、海南东海岸和西沙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活珊瑚种类数和珊瑚礁鱼类较上年明显增加,健康状况持续好转。


image.png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除了采取立法、建立珊瑚礁保护区等措施外,人工修复也成为了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有力手段。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珊瑚礁保护与修复创新团队成员 骆雯雯:国家提倡“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首先是对一小片一小片小规模的海域进行修复,再由这一片小的海域通过自然的力量带动整片海域恢复起来。


image.png


珊瑚礁生态系统为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藻类等许多动植物提供了共生的环境,还为鱼类的幼鱼提供栖息生长地,同时也为海岸线免受风暴的侵蚀形成重要的屏障。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