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2021)》(以下简称“榜单”)发布。
这是国内首个聚焦上市公司碳排放的榜单,由《财经》及旗下商业报道主力平台《财经十一人》、国内领先的双碳市场咨询投资机构中创碳投联合研发设计。
榜单由“总量榜”和“强度榜”组成。总量榜,按照上市公司2020年度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由大到小排序,强度榜则按上市公司每万元营收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大到小排序。
今年的榜单涵盖了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100家高碳排放公司,它们分布在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八大重点高耗能行业。
目前,上市公司碳排放数据的披露水平参差不齐。尤其在A股市场,几乎没有企业主动披露相关数据。榜单上51家A股上市公司,仅4家主动披露。
上榜企业合计碳排放占全国超40%
强度行业特性明显
注:榜单中的碳排放主要是指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数据来源中,标注*,为中创碳投&《财经》杂志的估算数据,标注**的企业,自己有披露,但以调整后的数据排名,标注为空的企业,均采用自行公开披露数据;部分港股上市公司营收按1港币=0.85元人民币折算
榜单上的百家上市公司,在中国的减碳行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20年度,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99亿吨,而上榜的100家上市公司,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合计44.24亿吨,占全国总量约44.7%。
从分布来看,上榜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体现了一定的“二八效应”。排名前二十的企业,均为各自领域的龙头,2020年度排放量都在5000万吨以上,合计排放约占百家企业总排放量的62.5%。
而碳排放总量排名前十的企业,2020年度排放量均超过1亿吨,合计排放约占百家企业总排放量的46%。这些来自电力、建材、石化、煤炭行业的“大块头”们,排放总量几乎接近剩余所有企业的排放总和。
企业排放总量受到行业特性的影响,但首先与自身经营规模密切相关,而强度榜衡量的是企业每万元营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清晰地突出了行业特性。
注:榜单中的碳排放主要是指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数据来源中,标注*,为中创碳投&《财经》杂志的估算数据,标注**的企业,自己有披露,但以调整后的数据排名,标注为空的企业,均采用自行公开披露数据;部分港股上市公司营收按1港币=0.85元人民币折算
电力、水泥的排放强度要远高于其它行业。碳排放强度排名前30的企业,几乎全部来自于电力和水泥行业,而前10名,则几乎被电力行业包揽。煤炭企业,大部分排放量来源于其发电业务,强度也相对较高。
榜单各企业碳排放强度分布
当前减排三大关键行业
电力、水泥和钢铁
就当前的状况而言,电力、水泥、钢铁这三大行业,是减碳的关键所在。
分行业来看,电力、水泥、钢铁三大行业的排放总量规模相对更大。
榜单各行业不同碳排放区间的公司数量分布
发电与供热部门,为居民生活与经济运转提供基础保障,但同时也是碳排放第一大户。据WRI(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发电与供热行业产生的排放,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41.6%。
作为能源供给端,只有电力行业实现了“清洁”,下游的各行各业才能真正走向“低碳”。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将在未来引发一场能源变革。
综合来看,电力、钢铁和水泥这三个行业,是目前减排工作的重要抓手。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首批已纳入2162家电力企业。石化、化工、建材(包含水泥)、钢铁、有色、造纸、航空这七个行业,也将陆续被纳入交易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