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热点推荐 >  正文

银之杰(300085.SZ)与中国碳中和(1372.HK)成立合资公司,全力推动碳中和数字化及产业革命

来源:格隆汇 时间:2021-09-24 11:03:10

字号

百亿市值的金融科技上市公司银之杰拍伙中国碳中和,成立合资公司加速发展碳数字化业务

日前,国内领先的金融科技上市公司深圳市银之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银之杰”,A 股上市代码300085)发布公告。该公告称其于2021年9月17日与港交所主板上市公司中国碳中和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碳中和”,港股上市代码01372)签署《投资协议》,公司拟与中国碳中和共同投资设立中碳银之杰科技发展(深圳)有限公司。其中,银之杰、中国碳中和分别以自有资金出资,各自持有合资公司50%股权。

据此,借着两者共同成立合资公司这一大动作,无论是银之杰,还是国内领先碳信用资产开发和碳资产管理平台中国碳中和,均能快速成功切入了绿色金融与碳数字化这一对数字化与碳计量专业的结合拥有迫切诉求的大赛道。

据中国碳中和发布的自愿公告内容详细所载,该合资企业将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利用中国碳中和和银之杰双方在各自领域拥有的专业能力、业务布局及领先位置等多重优势,将聚焦在碳中和大趋势下的碳管理、碳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

具体而言,该合资企业从事具体业务包括了为金融机构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提供了解决方案与数字化系统支持;为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数字化系统支持;研发企业普遍适用的碳资产管理、碳核算、碳审计等数字化工具系统,为企业及金融机构、政府构建的碳管理运行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对银之杰而言,其本身的专长在于金融科技,并一直致力于探索区块链技术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应用实践,目前银之杰已经可以为金融行业客户提供基于区块链的应用解决方案,在过去多年时间内,银之杰累积了大量的金融行业客户资源网络,其与在碳中和领域拥有大量专家人才团队,并以碳信用资产开发和碳资产管理持续构建核心竞争力的中国碳中和携手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意图激活和率先把握金融行业在科技、数字化与碳中和业务多方融合后所产生的巨大机遇,无疑重新打开了业务发展的天花板,抢占发展机遇的时间窗口。

而对中国碳中和的发展推动作用或许更为显著。笔者判断,此举不但能够与中国碳中和的核心主业,即碳资产开发和碳资产管理业务作进一步的紧密连接和延伸,极大拓宽和打开了公司业务入口,即预示着公司在碳咨询和碳中和规划方面或将迎来爆发性增长机会,也更好的发挥出公司轻资产模式和专业人才梯队为核心的竞争性壁垒优势。

该公司在整个与碳排放相关的碳中和产业链拥有非常突出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资源网络优势及业务组合优势,无论放在业内或是在已上市企业中进行比较和评判,中国碳中和的竞争性壁垒都是相当高,因此,银之杰能够与中国碳中和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新市场,当属正确的选择。

进一步联想起中国碳中和在此前推出的“气候商店”小程序上线,并提供减排关联“气候产品”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综合平台等一系列动作,可见,该公司正在加速和深入推进与碳中和相关的数字化业务,并且有意往产品化的思路进行推广和发展,与银之杰成立合资公司,实际上也是这一经营思路的延续和加深。综合来看,若站在中长期的角度,随着以上提及发展不断落地,将更有利于中国碳中和在资本市场估值定位的提升。

当前,比如碳足迹的实时记录、精准的碳排放计量,以及关于碳排放或碳中和业务的数字化、信息化等基础设施或服务元素是较为缺乏的,稀缺的,这里面或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会与投资机会,发展的必要性和诉求是客观存在。

由于碳数字化是实现碳咨询和碳规划、碳资产开发、碳交易和碳资产管理等多个环节的重要底层基础,该服务或技术的供给缓慢或将导致严重限制了诸多碳中和业务环节的发展,在影响运行效率之余也给整个产业链带来巨大的损耗,这会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形成较大的阻碍,因此,打破“屏障”是势在必行的事。

日前,周小川亲自撰写并公开发表《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的若干问题和选项》一文中指出,夯实数字基础,搭建可计量、可核算、可定价、可评估、可激励的绿色治理制度和体系,是使各个部门积极行动、主动落实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因素。这一段论述与我们前面的判断能够相互印证,权威人士的发声也进一步强化了落实推动碳数字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由此可见,银之杰与中国碳中和成立合资公司,或正是为解决此关键性问题而来,市场期待双方的结合能够在新潜力赛道上发挥出”1+1>4”,甚至是巨大乘数效应的积极作用。

绿色金融行业前景广阔,碳数字化先行项目融资估值高企

毕马威在今年9月份发布了《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绿色金融大有可为》这份权威咨询报告,该报告指出,随着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愿景被正式纳入“十四五”规划,目前针对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已经有不少测算,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人民币。

面对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绝大部分需要通过金融体系利用市场资金加以弥补。因此,绿色金融的发展前景或发展机会是清晰可见的。

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机构,从银行经营的核心资本出发,提出可以通过降低绿色资产的最低资本要求(即降低风险权重),来引导更多资金流向绿色部门。比如说欧盟在2018年初表示,正在考虑纳入“绿色支持因素”,即降低绿色债券、绿色贷款等绿色资产的最低资本要求。

此外,大量基于 ESG 投资的经验研究结果也表明,绿色项目在中长期风险的确更低,目前该认识仍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与加深。

近年来我国的绿色金融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行业自主创新下取得蓬勃发展,成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一大亮点,毕马威报告言明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和绿色债券存量的规模,已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

我国绿色金融的乘势而起的同时,投资市场对与碳数字化相关的创业项目或公司给予了非常乐观的发展预期,高度看好其在解决关键性产业问题之后所收获和分享的巨大商业价值和机会。

据公开资料介绍,在今年5月份,中国第一家碳排放管理软件和咨询解决方案提供商碳阻迹宣布获得5000万元A轮融资,经纬中国和高瓴资本共同参与了本轮融资,从A轮融资的规模可大约感受或推断出一个基本事实和方向——该创业公司(投资项目)所隐含的估值和未来前景非常走俏。据了解,碳阻迹目前核心产品和服务包括碳排放管理软件、碳管理咨询和碳账户平台等,其碳管理软件主要帮助企业实现碳排放量化、分析、管理以及报告等功能,既有定制化软件,也有碳管理SaaS平台。

但笔者认为碳阻迹主要面对的服务群体是在碳排放方面存在管理诉求规模化企业,但暂没有帮助其完全解决产业链或企业发展中的核心矛盾,即通过碳排放量化、分析及管理后能否进一步实现更大的增益,或为其解决发展资金等关键性问题。

对比之下,银之杰与中国碳中和成立合资公司利用了两者各自优势从金融机构端入手,从绿色金融和产业数字化(碳数字化)相结合的方式自上而下的进行推广,这引发的或将是一场产业革命,也有机会引领未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找寻到金融和科技结合的新方向。

过去20多年来,生产管理类软件在国内经济数字化、信息化起步阶段大行其道,造就了如用友、金蝶等一批知名软件企业获得快速成长,在A股上市的用友网络其市值已逾千亿。有研究报告资料显示,对比起海外同业标杆企业如德国SAP与美国ORACEL公司,用友、金蝶与前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它们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占率存在相当的差距。

个中的原因或许是与经验知识的固化、模块化的微服务组件和工具的开发能力、核心算法、流程设计等积累不足,开发框架和开发工具的数量和种类远不能完全满足特定客户群体与客户成长的应用需求。

然而,未来要在软件行业实现“弯道超车”,离不开新产业、新技术和客户新需求这三者的不断融合创新,完善应用落地。

绿色金融、碳数字化、碳中和业务三者结合所催生并发出的潜力要远远高于上一轮互联网普及的生产管理类软件产业所带来的机会,也就是说,在新时代下快速切入这一赛道的领先公司将有望得到产业从“0-1”甚至“1-10”的快速成长机遇。在国家“双碳”战略实施的支持下,这类融合创新的软件产品的市场潜力将无可限量,且弹性最强。

若从商业价值、投资前景和业务发展逻辑进行综合判断,新成立的合资企业中碳银之杰科技发展(深圳)有限公司,其所蕴含的真实的“市场价值”或未来投资价值,至少不应低于已出现的投资案例,在终局思维下甚至可对标已上市的龙头企业现有规模,长期来看,其估值将更应被“看高一线”。

结尾部分

截止至9月23日,中国碳中和的最新PE-TTM远低于10倍(该数据录得约为6.4倍),作为一家快速完成转型布局并在中期财报实现了业绩扭转的“新的”成长性,该估值位置无疑代表的是一个新的起点,站在未来回看现在,大概率会是处于一个绝对的估值洼地。

总的来说,中国碳中和这次“拍伙”百亿市值的银之杰,共同成立一家具备前景的、聚焦在绿色金融和碳数字化结合的大赛道的合资公司,为推动中国碳中和事业在数字化、信息化和SaaS化等方面的加速做出了开创性的创新与良好的示范效应,此举无论对产业发展或是资本市场均具备深远的意义,将带来长期积极和正面的影响。

而对银之杰和中国碳中和各自的发展而言,也预示着加速转折、加速进化迭代的新成长曲线或已逐步呈现。笔者判断,这里所产生的多重利好将形成合力共振,大力推动两家上市公司继续释放发展潜力。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