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生态一周观察 >  正文

大美青海湖 涌动创新力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21-06-13 23:37:04

字号

青海湖.jpg

  苍茫云海间鸟飞鱼跃,莽莽高原上,一颗“蓝宝石”正静静诉说着她的变迁……


  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实地察看青海湖环境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时强调:“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拓展。生态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东西连起柴达木盆地和河湟谷地,南北贯通三江源和祁连山,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之一。近年来,青海湖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生态状况持续向好,青海湖正越变越美丽。


  青海湖之美,美在名气、环境,大在生态责任、发展潜力,大美青海湖的背后,涌动着无穷的创新之力。


  科技护航 湖水生态安全无虞


  “连续7年,我每年都要去一到两次青海湖,太熟悉了。”谈论起青海湖,来自内蒙古的房车旅行爱好者宇文杰感触颇深,他用“肉眼可见”来描述青海湖的变化,“一年一个样,鸟多了,鱼多了,人与自然的亲近感越来越融洽。”


  近年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把青海湖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实开展青海湖生态环境监测、环湖监测巡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为青海湖生态环境安全系上了“安全带”。


  “流域水资源总量42.19亿立方米,与多年平均总量相比偏多95.1%。环湖区域主要栖息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全年均值为2744只、鸟类种群数量全年累加数量为37.6万只……”在最新发布的《2020年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一组组数据令人欣慰。


  青海湖流域鸟类种群从20世纪90年代的69种,增长到如今的95种。变化,让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何玉邦感慨万千。数字增加的背后,是强大的科技支撑。


  “依托科技力量和科技手段,2006年起,我们联合中科院实施青海湖水鸟野外视频监控系统项目,这一系统稳定运行15年来,经过不断升级,如今已实现hv6高清视频监控。对水鸟实施全方位监测的意义不止于此,鸟类的出现,更是湿地生态环境好坏的直观展现。”6月9日,何玉邦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


  他表示,2005年起,青海湖管理部门与中科院展开科研合作;次年,中科院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科研基地开始运行;此后,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1个院所开展整个高原湖泊生态系统相关课题研究,科研项目涵盖了植被监测和丰水期、枯水期各一次的水生物监测、动物监测等。


  湟鱼活了 湖光山色愈加美丽


  此时,“半池清水半尺鱼”的湟鱼洄游奇观正在青海湖畔上演,成群结队的裸鲤积蓄力量向产卵区进发,场面蔚为壮观。湟鱼学名青海湖裸鲤,《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将其列为濒危物种。


  20世纪60年代,由于过度捕捞,青海湖裸鲤资源总量不到3000吨;2020年,这一数字增加到9.3万吨。青海湖布哈河、沙柳河、泉吉河、黑马河和哈尔盖河5条河流青海湖裸鲤繁殖量为3.91亿尾。


  青海湖裸鲤种群的“起死回生”,昭示着青海湖生物多样性的复苏之路。


  在青海湖裸鲤沙柳河、泉吉河繁育车间内,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技术员们每天都要将当天挤出的鱼卵进行称重,分批放入青海湖裸鲤孵化器。当地群众透露,每年4月底,技术人员都会来到繁育站,一直工作到9月底,他们被群众称为湟鱼“助产师”。


  “将受精卵放入流水培育缸中静置两小时,保证卵粒充分吸水后,将受精卵放入孵化器中进行孵化。孵化期间显微镜观察受精卵胚胎发育状况,当胚胎发育至心脏搏动期时,需要将孵化盘转移至圆形缸中进行破膜。”青海湖裸鲤沙柳河、泉吉河繁育站站长周卫国介绍。


  2011年,救护中心完成了“青海湖裸鲤淡水全人工养殖技术研究”项目,攻克了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第一个技术难题,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如今,裸鲤受精卵的水霉病发病率逐步降低,孵化率逐年提高。


  沙丘没了 湖田林草日趋和谐


  黄沙漫天,沙漠吞没了草场,掩埋了公路和铁路,这是昔日青海湖东岸很多地区的真实写照,青海湖周边一度形成过高达100多米的沙山。


  2007年,青海省启动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治理,通过退化草地治理、湿地保护、沙漠化土地治理、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等12项工程,取得了水资源量增加、生物多样性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增强等显著效果。


  2008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青海湖流域生态和环境治理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正式实施。项目负责人之一、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登山告诉科技日报记者:“10多年的青海湖治沙历程从环湖东路克土沙区开始,那里紧邻青海湖。”


  过去,青海治理沙丘一般只用麦草沙障;2013年起,张登山团队在麦草中加入了燕麦、小麦、青稞种子,再施上羊板粪。“这种方式效果很好,青海湖东部沙丘一年便染了绿,将固沙时间缩至一年。”张登山说。


  此外,张登山团队还种植了沙棘、乌柳、红柳等低成本树苗,仅用一年就使流动沙丘实现了快速固定。同时,科研团队还因地制宜发明了流动沙丘小麦沙障设置法,大大提高植被成活率。


  新模式新技术层出不穷,青海湖周边的治沙行动得以长久有效。据统计,青海湖周边地区现有沙化土地170.7万亩,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11.7%。“十三五”以来,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持续加大沙漠化土地治理力度,青海湖周边地区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50余万亩。


( 记者 张 蕴 张景阳)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