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新闻 >  正文

50000棵树枯死、300亩林地消失 内蒙古这片防护林“被遗忘”

来源:红星深度企鹅号 时间:2021-04-16 18:39:08

字号

      乌兰淖尔镇一位高姓副镇长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据他们了解,巴音敖包防护林不存在断水断电,故意破坏防护林,没人管的现象。他认为,防护林死亡的原因是1987年到1990年,乌阿两地筹备划界的三年时间里,手续迟迟没办完,双方都没有对林场进行投入,没有增加灌溉设施。


      轰轰轰轰……推土机的声音已经连续在地里响了好几天。上百亩的荒滩地块被推得平平整整,四周长条土坡将地块围了起来。看着土坡里被推倒、掩埋的沙枣树、梭梭树、白茨,马卫青有些难过。


曾经.webp.jpg

      “曾经的林地就这样变成了公司的项目用地。”马卫青说,从1977年开始,他们村的村民响应当地政府号召,来到内蒙古乌海市巴音敖包嘎查(现为泽园社区)栽种防护林,后来因为两地划界,无人管理,致使300多亩林地无水灌溉,5万多棵植物慢慢旱死、消失。


      红星新闻记者到现场调查了解到,这片巴音敖包防护林曾经属于阿拉善盟,后划归乌海市。当年为了防风固沙栽种的5万多棵树,人工林总面积达320多亩,到如今大部分已经成为荒滩或耕地,干枯的树干和树桩散布各处,曾经用于灌溉的水渠和机井也残破已久。


对此.webp.jpg


      对此,乌海市宣传部工作人员回应红星新闻记者称,1990年乌海市接管巴音敖包防护林时,树林已经是干枯死亡状态;2020年底,乌海当地公司与泽园社区20户居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将在这块土地上进行农业规模化种植,不存在相关企业侵占林地的行为。


      曾是远近闻名的林场


      乌兰淖尔镇巴音敖包嘎查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河套平原西侧,距离乌海市区约20公里。


      此地是阿拉善盟和乌海市的交界地,被当地人称为“黑风口”,很多时候西南风会卷起黄沙,涌向乌海市区,进入内地。


      据媒体报道,有关专家认为,从乌兰布和沙漠扩展和沙尘暴的走向看,乌海市境内的贺兰山余脉与巴彦淖尔市境内的阴山余脉之间,形成了一个长达40多公里的风口。这里成为乌兰布和沙漠进入内地的主要通道,是我国沙化、荒漠化的一个重要源头。


      巴音敖包嘎查最早叫呼和勃勒格林场或乌达北滩林场,从1977年开始,附近部分牧民响应政府号召,陆续到当地扎根,种树。


      “刚过来的时候是一片荒滩,什么也没有。”时至今日,马卫青依旧清晰地记得,那时候条件很苦,他们没有房子,只能住帐篷或地窖,每天的工作就是平地和种树。“但那时候大家不觉得苦,一个劲儿想着把树种活。”马卫青说,为了不让黄沙吹进机井,他和父亲甚至在机井上盖了一间房子。


      牛玉梅的记忆马卫青很一样,那时候她24岁,从牧民变为林场工人,每个月每户还能领30元生活费。“刚开始不知道三北防护林,后来才知道我们种的也属于三北防护林。”牛玉梅曾设想自己要当一辈子的种树人。


      经过几年的奋斗,杨树、榆树、柳树、沙枣、花果树等全活了。“成片成片的绿,周边的人还来旅游,在树林里拍照。”牛玉梅说,当时呼和勃勒格林场成了远近闻名的林场。


      马卫青记得,当时他们陆陆续续种植和经营着面积300多亩,拥有5万多棵树木的林地,到上世纪80年代,林地里粗的树直径有40公分,最细的也10多公分。


      红星新闻记者在一份1982年的《内蒙古自治区林权证》中看到,呼和勃勒格林场有林地282亩,林分起源为人工林,林种为用材和防护,树种包括杨树、柳树、沙枣等。


1985年.webp.jpg

无偿归户承包合同


      1985年,当地开始将林地承包给个人。一份“无偿归户承包合同”显示,呼和勃勒格林场24户村民种植杨树、柳树、榆树、沙树、花果树等,共计320.3亩,54614棵。承包说明写到:树木归村民经营,所得的一切收入属于经营者个人,所开支的一切生产费用由承包者自理。所承包的树木不得随意砍伐,如需要砍伐,必须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报告,得到批准后,方可砍伐。未经批准砍伐一棵,必须保证栽活3棵。未经批准随意砍伐一棵,罚款5元,砍伐较多,造成不良后果,视其情节,按国家《森林法》有关条例论处。经营者要加强树木管理,一年四季要按季节及时至少浇4次水。


      遭遇前所未有的“劫难”


      呼和勃勒格林场承包给个人后不久,因为划界造成的诸多问题,让这片林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马卫青介绍,1990年巴音敖包嘎查从阿拉善盟划归乌海管理后,因为两地交接,造成村民换证困难,林地设施无人管理,从此这片林地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公开信息显示,1990年1月17日,乌达区和阿拉善左旗划界工作组决定,阿拉善左旗呼和勃勒格嘎查和乌兰阿日勒嘎查(包括巴音敖包嘎查的马宝店)段移交乌达区管辖。


      牛玉梅记得,1990年左右,林场的变压器坏了,没有电,无法抽水灌溉,树木开始出现旱死情况。她和村民去找阿拉善盟相关单位,对方说林场已经移交给乌海市了,村民们去找乌海的相关单位,对方又说移交手续还没办清楚。


跑了好几年.webp.jpg


受访者供图


      跑了好几年,一直没办法解决问题,树慢慢死了。1995年,牛玉梅和村民再次找到当地乡政府,相关负责人称,灌溉问题还是没办法解决,让村民各家将承包的树砍了卖钱。“因为当年签了协议,我们不敢砍,就把死树拉回去烧柴了。”牛玉梅说。


      1995年3月12日的一份答复函显示,经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嘎查超过十公分以上杨柳树,由持林权证户主按划定范围自行砍伐,落款签名是当时乡里的干部。


      马卫青当时也收到了答复函,但他不仅没有砍树,还在旱死的林地上重新开始种树。据马卫青所说,1995年他花了7000块钱,接电线、买水泵、买树苗,又种了2000多棵树,但是到2012年,相关部门以当地水位下降,不能打井为由将机井炸了,他的树陆陆续续又死了。


      最让马卫青不能接受的是,林场不远的几家公司可以打井,但他们村民却不能。马卫青找相关部门反映问题,断断续续找了两年,没用,后来他心灰意冷,只能任由树林旱死。


马卫青.webp.jpg

      马卫青说,树木旱死之后,这片土地有的荒芜了,有的被开垦成耕地,但是因为风沙太大,地里种的玉米基本没有收成。后来,有些村民就将土地承包了出去,自己则外出打工。


      村民马云介绍,当时的巴音敖包防护林是一套“立体工程”,各个树种根据特性发挥作用,种树既能防风固沙,也能在树下种牧草,满足牧民需要。“只有树活了,人才能活。”马云说,他们父辈曾将巴音敖包嘎查变成一片沙漠绿洲,后来树消失了,他们也只能四散而去。


      逐渐消失的防护林


      4月7日,红星新闻记者穿行于巴音敖包嘎查,当年的防护林基本消失,只剩大片大片戈壁荒滩和正在种植的耕地,干枯的树干和树桩有的埋在黄沙里,有的散布于路边或田角。


      曾经用于灌溉的水渠要么被黄沙覆盖,要么残破已久。一眼机井上面的房子已经垮塌,村民怕牲畜掉进井里,搬来大树桩,将井口堵住。


      有的村民为了开垦耕地,将近几年旱死或倒地的树集中堆在一起。从树桩的尺寸判断,大部分树干径都已达30厘米,散落的树枝也如成人臂膀一样粗,有的树甚至有被火烧过的痕迹。


马云.webp.jpg

一棵幸存的树


      马云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如今幸存下来的树大多是主干道两侧的行道树,或是一些地块的间隔树。“在沙漠中种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还难。”马云走到一棵幸存的树下,张开手抱住树干,有些感慨。“这棵树接近40年了,如果当初种的树不死,很多也像它一样。”


      在一块正在开发的耕地里,红星新闻记者看到,推土机正将土推到四周,以前地里长的沙枣树、梭梭树、白茨等被推倒,埋在土里。该地块的其中一位经营者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以前该地块是林地,后来树旱死后,他们开始耕种,近几年收成不好,只好将土地承包出去。


1000上述.webp.jpg


土地经营权流转协议


      上述经营者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协议”显示,土地流转前三年,土地转让费为0元,从第四年开始收取土地流转费用,每年转让费为300元。


      红星新闻记者获得的一张2018年巴音敖包嘎查航拍图显示,该地块一半已经沙漠化,一部分被开垦成为耕地,很少的树木分布于主干道两边和地块与地块之间。


乌海市.webp.jpg


航拍图

      乌海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曾接受媒体采访称,近40年来,由于自然气候变暖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原因,乌兰布和沙漠东进南移的扩展速度非常惊人。据有关资料记载,上世纪60年代初,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距乌海尚有近30公里。而此后不到40年,乌达区已经有近1/3的土地被乌兰布和沙漠吞没。


      历史遗留的问题


      4月9日,针对巴音敖包防护林被旱死以及林地变耕地的情况,红星新闻记者联系到乌海市委宣传部,随后相关工作人员给记者发来一份情况说明。


      该情况说明称,相关人员经过与时任的老村长了解后得知,巴音敖包防护林(呼和勃勒格林场)在1990年乌阿划界,乌海接管该地区时,林木就已经是干旱死亡状态。


乌兰.webp.jpg


      乌兰淖尔镇一位高姓副镇长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据他们了解,巴音敖包防护林不存在断水断电,故意破坏防护林,没人管的现象。他认为,防护林死亡的原因是1987年到1990年,乌阿两地筹备划界的三年时间里,手续迟迟没办完,双方都没有对林场进行投入,没有增加灌溉设施。


      高姓副镇长还表示,因为此事,他们镇上的工作人员3次前往阿拉善盟,与对方一起核实调查,就是希望还原历史情况,但因为年代久远,当年的工作人员大多已联系不上了,所以这件事成为了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


至于.webp.jpg


      至于目前该土地的状况,上述宣传部的情况说明介绍称,曾经的巴音敖包防护林,目前是乌兰淖尔镇泽园社区第三居民小组22户居民的确权土地,这22户居民持有《二轮土地承包合同》,并且于2018年,按照国家土地确权相关规定,乌达区向拥有二轮土地承包合同的居民发放了土地确权证书。


      为了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推动辖区农业机械化、集约化、自动化发展,乌海市一家公司于2020年底与20户居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并计划于近期进行农业规模化种植。同时,经乌达区相关部门核查,该片土地不是自然资源部划分的宜林地或有林地,不存在相关企业侵占林地的行为。


      此外,上述情况说明中还提到,1997年以来,乌达区大力开展生态绿化及义务植树工程,人工种植了大面积的适合干旱地区种植的梭梭林,杨树等树种,其中,大部分分布于乌兰淖尔镇境内及乌阿交界处,造林面积近万亩,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红星新闻记者 潘俊文 乌海摄影报道)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