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新闻 >  正文

​40年达到碳中和,中国的担当和底气

来源:钱江晚报 时间:2021-03-21 11:48:08

字号

关爱地球.jpg

      “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这个时间表的重要性,这是中国做出的一个划时代的承诺。


      3月15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如期实现目标。


1

      “碳达峰”、“碳中和”,是这两年的新热词,特别在今年两会后,被全民周知。这还将会是中国未来几十年的热词,指引着中国的发展方向,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词虽然陌生,但其实同学们早已接触过与之相关的活动,比如争做环保小达人、学习垃圾分类、节约水电等等,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大家从小树立节能减排的概念。


      这两个词里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碳达峰”的意思就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及节能减排等手段,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量,达到相对零排放。


      我们在科学课上学过,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因为大气中有了它的存在,所以地球才能保持适合人类生存的温度,地球大气亿万年来都保持着一种自然的平衡。


      但自人类出现,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烧饭做菜都会产生二氧化碳,更不用说工业生产产生的了。又由于比重的原因,它无法摆脱地球引力上升到太空中去,就造成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


      气温升高带来的各种不良反应很多,冰川消融物种灭绝,海面上升城市被淹,不正常的狂风暴雨、炎热极寒都是它造成的。总之就是,二氧化碳过多排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影响人类生存。


      在整个人类文明快速发展了两百多年后,人们突然发现,这样下去不行,地球会毁于人类之手,必须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于是,在这三十年里,相继出台了三个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协议,它们分别是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2016年的《巴黎协定》。这三个公约协定的最终目标,都是希望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特别是《巴黎协定》,制定了很详细的长期目标:“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


      而这前提就是要控制各国的温室气体即二氧化碳的排放。


      对这三个协定,我国都是第一时间便签署了,并且严格遵照着协定的要求。


      2030年、2060年这两个时间节点,则是在2020年9月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对世界作出的承诺。当时国家主席习近平说: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中国提出目标之后,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也纷纷跟进,相继公布了本国的碳中和目标实现时间表。


2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出这样的承诺实属不易,而且是个相当难完成的任务。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说一下什么是碳中和,又怎么实现。


      从小处说,我们根据相关数据做一个粗浅的估算:一个中等体重的男子每天仅是呼吸便产生733克二氧化碳,一年则会产生大约270公斤二氧化碳;一棵树龄十年的树一年则只能吸收22公斤的二氧化碳。也就是说,抵消一个人产生的二氧化碳,至少得种10棵树以上。


      根据推算,如果想要通过种树的方法达到碳中和,全世界每年需种1万亿棵树才行。


      这显然不现实。


      从大处说,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肯定比一个发展稳定下来的国家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这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


      与那些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正走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而且还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碳排放总量很高。


3

      目前除中国外,制定了碳中和目标的几乎都是发达国家。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大多在1990年左右碳达峰,到2050年将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必须用30年的时间完成发达经济体60年的任务。


      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看,就知道实现碳中和确实很难,因为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与碳中和的目标是矛盾的。


      比如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便捷,但这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基础上,汽车、煤气灶等器具,都要使用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空调等家用电器又要用到电能。


      虽然理论上电能是清洁能源,但我国的能源结构现实却是富煤、缺油、少气。总结起来就是:高碳。因为要产生同样的能量,烧煤要比烧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多产生30%和68%的二氧化碳。中国的电力生产57%依靠煤炭发电,是世界煤炭使用第一大国。


      这意味着我们要从化石能源进行转型,需要做出许多超乎想象的工作。比如技术革新、设备更替、资金投入等等,想想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而这还仅是电力结构的改变。


      船大难调头,中国只给了自己30年的时间,这是何等的魄力!


4

      那为什么,中国要郑重作出承诺,对自己提出高要求?


      因为中国是一个有担当的大国,一个有操守的大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也表明了这样的态度。气候安全是典型的全球公共产品,唯有国际社会通力合作才能实现,作为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在保障气候安全方面负有责任。


      中国的这个承诺,既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和决心,也提振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十多年来,气候行动追踪组织的研究人员一直在密切关注各国集体减排承诺对全球变暖的意义。他们曾经一度很悲观地认为,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有很大幅度上升。但现在,他们乐观地认为,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接近《巴黎协定》的目标。原因就是:中国的气候雄心将产生巨大影响,再加上其他国家的新气候承诺,将使全球变暖预测降低0.2℃~0.3℃。


      从我们国家自身的发展看,要实现可持续增长,中国也必须走上一条生态文明的新路。生态环境部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说,当前中国每年因为气候变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1%左右,2020年我国GDP破百万亿元,也就是说损失大约是1万亿元,如果累计过去和未来,损失将不可估量。所以,低碳转型是必须要走的路。


      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来看,一旦承诺的事就必将会做到。这一点勿庸置疑,从抗疫到全民脱贫,便证明了这点。


      回顾历史,过去四十年中,中国有好几次这样倒逼自己——改革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脱贫攻坚,还有现在的碳中和。


      都是设定一个高目标,然后努力接近、达到甚至超出最终的设想。


      碳中和,普通人只看到了节能减排,可这却是国家战略的重要一跃,中国抢的是新能源技术时代的战略先机。


      大国博弈,要的就是这个气势。


      更何况,我们之所以敢承诺,还在于现在我们有了承诺的中国底气。2020年相比2005年,我们的碳排放强度下降了48.1%,提前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


5

      中国的碳中和这件事,最终将在今天的同学们手上完成。


      从现在开始到2060年的40年里,同学们从一个少年成为中年人,进入人生的黄金时代。那时候的中国,已经是一个以绿色能源为主的现代化国家。


      在这40年里,国家需要一大批掌握了新技术、具有新思想、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加入到产业转型的队伍中,完成这个承诺。


      只有在创新精神的引领下,才会产生新技术革命,最终完成产业的整体升级换代和转型。


      榜样在前。就在近日,西湖大学建成了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这是一个致力于研究太阳能转换的科研中心,以太阳能为驱动力,水、二氧化碳和氮气为原材料,通过光催化、电催化及光电催化等手段分解水制取“绿色”氢气。而“绿氢”,可以作为燃料,直接供给耗能巨大且目前依赖煤炭的冶炼工业。


      想象一下,这项技术如果应用于实际,将会产生多么颠覆性的影响。


      同样是利用太阳能,目前我国的光伏产业已经趋于世界领先地位,占据了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制造规模、装机量、发电量等方面都获得了世界第一,成为国家的“绿色名片”。


      还有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的建成,年平均发电量超620亿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200万吨……


      最后,我们来说说,随手可做的一些节能减排的小事。


      比如持续地植树造林。这是一件可以划重点的事:20年来,在地球增加的绿色中,1/4来自中国。


      上周植树节,很多同学都参加了植树种草活动。这个节日定在了孙中山先生辞世的日子,以纪念他没有完成的心愿——1894年,孙中山在描述发展国家的构思时说:“急兴农学,讲究树艺”。如今,中国40年来的义务植树造林行动卓有成效,森林覆盖率已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约8%提高到2019年的近23%,西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高达50%以上。


      又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可能地低碳生活,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走路骑行、减少私家车出行,这不仅锻炼了体魄,也极大地减少了碳排放,这应是我们提倡的绿色生活……


      中国的这张绿色名片,还要靠同学们继续守下去。这里面涉及的高精尖技术,更需要同学们的聪明才智。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