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生态发展研究院协办的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大数据中心建设路径、模式及应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市香山饭店召开。来自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社科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的20余位相关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
大数据中心建设是新基建七大领域之一,是中国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领域。本次研讨会旨在研究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大数据中心建设路径、模式,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意义探讨,以期提出专题对策建议,助力国家生态治理与创新战略的顺利开展。
会议探讨了生态环境保护大数据中心建设路径、模式、方法等问题,秉承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分享了大数据在文旅、环保等领域如何服务发展等最新研究成果。
本次研讨会分为开幕式、颁奖仪式、主题演讲、学术研讨四个单元。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国家信息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吕欣,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纪委书记薄延忠,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科研组织处处长韩胜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王成慧。
↑开幕式由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大数据与经济模型研究室主任、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李群主持。
李群为与会者介绍了近五年来中国社科院大数据与经济模型研究室基础学者的系列研究成果,包括出版了《公民科学素质蓝皮书》《生态治理蓝皮书》《生态林业蓝皮书》等6部蓝皮书,发表了几十篇学术论文,作为资政建言的报告,上报了70多篇等;还介绍了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生态发展研究院的建设、发展情况。
国家信息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吕欣
吕欣致辞时表示:当前形势下探讨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数据中心建设的路径、模式意义重大,切合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数据已经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运用大数据可以有效的支撑我国产业发展的科学决策,推进构建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结构,提高社会经济向绿色发展;运用大数据可以实现环境数据的实时传输,环境数据资源的及时共享,改进环境评估的预警技术,提高风险预警的准确性,对环境管理提供实施有效的支持;运用大数据,还可以推动海洋、能源、矿产、太空等资源的发现,价值的挖掘和利用,推动资源价值价格的联动,有助于我们的积极抢占全球资源结构的调整。
吕欣认为,此次学术研讨,提出对策建议,有助于国家生态治理与创新战略顺利实施,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纪委书记薄延忠
薄延忠致辞时表示,用大数据准确把握当前的形势和对将来经济形势的研判,具有十分基础性的作用,也是非常实质性的作用。习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共享,开展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对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国家治理体系建设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指示。国家级的大数据平台建设也是新基建的领域之一,新基建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吸收新科技成果,实现国家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化,建立现代化国家基础建设技术设施的建设,搭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大数据中心,对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意义。相信借助本次会议的交流平台,大家一起探索、分享,在生态保护环境的模块下,有新的探索。希望此次研讨对十四五规划积蓄基础的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科研组织处处长韩胜军
韩胜军致辞时表示,我们要通过数据的收集和传统的数据处理和模型建立的传统优势,来试图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寻找一些新的亮点,新的成果。今天的研讨会有三个特点:紧跟紧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多机构、多学科、多层次优势互补的人员结构的研讨会;与本职工作相结合,落实学科调整的结果。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大家强强联手、加强合作,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希望这次研讨有一个好的开端,在今后的工作中扎扎实实取得一些成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王成慧
王成慧致辞时表示:围绕生态如何做好旅游,是北京二外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如何围绕两山理论探讨生态资源的转化价值,也是我们学校重点的研究方向,旅游和大数据是天然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说大数据在生态保护、旅游,甚至扶贫工作中,高校管理上如何发挥真正的作用,如何真正的把它用好,用到位,真正实现精准的定位,精准的决策,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我觉得今天的研讨会很实在,是真正考虑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大数据中心建设路径是什么、模式是什么及到底怎么建、怎么应用,让我们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期待。
薄延忠为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展部部长、数技经所博士赵富森颁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信息对策奖。
在李群主持的主题演讲环节,共有三位学者就大数据中心建设的路径与模式、大数据算法研究、数据资源聚合与知识服务等议题进行了主题报告与学术交流。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和旅游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钟栎娜教授基于自己的学术研究背景,以《中国文化与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的路径与模式》为题,分享了她的文化和旅游大数据的研究成果。重点讲解了利用文旅大数据的采集、清理、挖掘,如何为地方决策者、地方生态环境发展赋能,通过讲解以大数据作为基础,对大数据做科学分析,阐述了大数据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北京物资学院信息学院崔春生教授从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以及推荐领域几方面,做了《基于用户在线评论的旅游景点推荐算法研究》的分享演讲。
↑北京理工大学大数据情报研究中心易坤博士以《数据资源聚合与知识服务》为题,通过现实场景中的大量实例,表明数据是我们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决策依据。易坤介绍说,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是新的生产资料,通过数据资源的不断聚合,特别是将多元易购做这种数据集聚起来,可以不断释放新的价值,满足我们对学习和知识创新不断深化的迫切需求。
河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大数据中心刘涛博士
河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大数据中心刘涛博士主持了下午的研讨会。与会者各抒己见,分别从各自研究领域展望了十四五规划、生态治理与新基建,商议了“大数据下生态治理路径””三大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效益指标体系““生态环境保护大数据中心的运作模式及应用方式”,研讨了“生态保护行为大数据采集,利用及经济建模”,探讨了“大数据技术在经济、环境评价模型构建的应用””公民生态环境保护行为指数“。会议室内,智慧在交锋中闪烁,思想在碰撞中升华,与会者极大享受着一场精彩的知识盛宴。
最后,李群研究员做了总结,提议以这次研讨会的成果为基础,撰写构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大数据中心的建议等咨政建言报告,上报给党中央国务院做决策参考。
北京市科技传播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出站博士后高畅,中国社科院大学博士李晔、毕然、毛宇挺、刘基伟,中国社科院数技经所博士后孙咏,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展部部长、数技经所博士赵富森,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编辑、出站博士后李慧敏,中国社科院数技经所出站博士后刘俊峰,中国社科院数技经所出站博士后王方舟,北京故宫博物院许文婕等二十多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