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科研 >  正文

李健:敢为人先的林业科研“女掌门”

来源:中国日报|0 时间:2012-12-06 00:00:00

字号

  提起宁夏林业研究股份公司董事长李健,熟悉她的人对她的共同评价是――敢为人先。的确,从带领团队由事业单位转企,到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级研发平台,从引入滴灌技术应对西部干旱,到自主研发“行走式喷灌机”,李健始终是宁夏林业科研战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正因她的远见卓识,使企业成了宁夏“绿色经济排头兵”,更为发展西北特色的农林产业、保护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增添了一抹绿色。

  2000年6月,宁夏林研所由科研型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型企业,消息传来后,单位上下人心惶惶,很多人对脱离计划经济体制,依靠自身力量去闯市场的前景心里没有底,从欧洲留学归来不久的所长李健认为,“不创新,只有死路一条,只能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自主创新,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才有活路。”她带领团队摒弃了老路,开始了“立项――研究――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开发”新模式的探索,将企业成功引入市场经济体制。如今,李健领导的宁夏林业研究股份公司,已拥有5个生产经营部门,并建成了国家经济林木种苗快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准组建种苗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不仅找到了林业科研企业发展的主营产业,而且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成为全国公益性科研院所转制成功的试点之一。

  发展科研型企业,首先要瞄准新技术。起初,当人们对滴灌技术还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时,为了应对干旱少雨的现实环境,李健就主持在宁夏开辟出50亩试验田,率先将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引入西北。此后,李健一直琢磨着让这种新技术更能适应区域特点,先是组织人员赴以色列,在防沙治沙及沙产业开发方面“取经”,后又邀请以色列节水灌溉设备专家,进行节水灌溉技术交流。现在,公司拥有了自主研发的“行走式喷灌机”。

  针对西部地区水资源匮乏现状,李健在宁夏率先从国外引进彩叶灌木金叶莸,同时,对六盘山、贺兰山等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耐旱野生植物进行引种驯化,先后筛选出了醉鱼木、黄花矶松、马蔺、金叶莸等“耐寒、好看、好活、好管”的新型生态景观经济林木,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节水耐旱园林观赏植物”的概念。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李健选育的金叶莸舒展在“鸟巢”前。如今,20多个“节水明星”在我国100多个大中城市示范推广,节水效益十分明显。

  作为科学研究的“掌门人”,李健深知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来自高层次的研发平台和专业人才软硬实力的结合。她带领大家争取到的种苗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使公司拥有了国家级研发平台,此后,又有3个国家级研发平台相继在公司落户。李健所带领的团队共有研究人员55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就有6人。他们先后承担国家及地方研发项目30余项。

  谈起未来,李健信心满怀:“我们将继续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加速我国种苗生物工程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进程。改变林木种苗行业经济增长方式,全力支持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