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新闻 >  正文

鄂伦春人“靠山不吃山”的启示

来源: 时间:2009-05-04 00:00:00

字号
据近日《内蒙古日报》报道:“2008年岁末,鄂伦春族猎民实现了定居50年来首次人均生产性收入超过1000元。”鄂伦春人由原始到农耕,再到今天的走进市场,这种“靠山不吃山”的变化,不禁让人顿生欣喜和感慨。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这首在当地流传久远的歌谣,形象地反映了鄂伦春人祖祖辈辈以大森林为家,以狩猎为生的生活。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们才走出森林里原始的游猎生活,跨越了几个社会形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开始了新的定居生活。这可以说是鄂伦春人的“第一次跨越”。但是鄂伦春人以狩猎为生的生产方式并没有改变。
为响应国家封山育林、保护生态资源的号召,1996年禁猎后,鄂伦春族猎民放下猎枪,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这是鄂伦春人的“第二次跨越”。相对于“第一次跨越”,“放下猎枪”也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变。起初,由于不懂技术和管理,土地大部分被撂荒、转租,几乎没有生产性收入,鄂伦春人的生活主要靠国家补助。此后,内蒙古自治区对鄂伦春自治旗实施了3年区域帮扶,地方各级政府也制定了对鄂伦春猎民的扶持计划,使一批种植、养殖项目相继在猎区落地。当地政府给予“鄂伦春猎民发展基金”500万元的支持,全旗7个猎民村全部建立了集体发展项目。他们还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开展种植黑木耳和其他食用菌培植及肉牛肉羊养殖、特色养殖、蔬菜种植等生产项目20多个,使这些产品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勇于放弃,让森林休养生息,为子孙留下永续利用的绿水青山,这才是鄂伦春人最为可爱可敬之处。鄂伦春人民的发家致富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启示之一,要勇于放弃、舍得放弃。尤其对于那些还没有走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路,一味盲目地从大自然中攫取资源,以近似于掠夺式的发展经济的做法,确实应该彻底地反思一下了。启示之二,选择适当的发展方式也至关重要。即使“靠山不吃山”也要在“山”和“林”上找出路,比如发展“林下”经营,种植经济林和其他林产经济,等等。正如我们正在实行的林权改革,也不能一“改”了之,如果经营管理方面没效益,也许照样还会走回头路或误入歧途。

作者: 郭立民 编辑: 编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