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茶叶 >  正文

遗存在寺登街的茶马记忆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10-04-19 00:00:00

字号

  遗存在寺登街的茶马记忆 
 
  当马帮成为一种历史,蜿蜒盘旋在滇藏崇山峻岭中的茶马古道,也日渐变得更加沉寂以致荒凉。甚至,这条古道已成为了岁月的一部分,就连沿线曾因古道的繁盛而热闹一时的许多小镇,也在时光的变迁中湮没、消逝,只能靠些许模糊的概念来追忆。幸好云南省剑川县的沙溪寺登街还存活着,原汁原味地保留了那段关于马帮、茶叶、药材、皮货、食盐等历史片段。

  茶马古道上的商旅重镇
 
  如果不是一个叫“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的组织,将沙溪寺登街列入2002年101个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相信这座地处滇西北大理与丽江两大旅游热点区的古镇,至今仍然会躺在群山怀抱中默默无闻。
 
  沙溪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鳌峰山古墓葬群、沙溪东边华丛山铜矿遗址就在无声地告诉我们,早在公元前400多年,沙溪即形成以黑惠江为中心的青铜冶炼制作基地。唐宋时期,随着南诏、大理国的先后崛起,在中原王朝的影响下,云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极大发展,由此迎来了沙溪兴盛发展的新时期。因为这里是茶马古道上的咽喉,是沟通川、滇、藏边三角地区的交通要塞。凭借这种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寺登街成了茶马古道上的商旅重镇,成群结队的马帮,驮来了南来北往的货物,驮来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驮来了亚洲古文明的融汇,也驮来了沙溪寺登街的繁荣昌盛。
 
  事实上,我们现在很难说清楚这条绵延在川、滇、藏险山奇水和原野丛林间,曾经连接起大半个亚洲的古道究竟始兴于何时了,但沙溪先民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无疑让这里成为古道上无法绕开的一个节点。自唐以后,沙溪周边又先后发掘出弥沙盐井、乔后卤成井、云龙诺邓盐井、兰州啦鸡盐井四大古盐井,更是促进了沙溪的兴盛繁荣。作为离这4口盐井最近的茶马集市,沙溪在茶叶、药材、毛皮的重要交易物质的基础上,又新增了食盐这一重要商品,一跃成为了当时西藏、滇西北地区食盐供给的主要集散地。
 
  大约到元末明初,寺登街已经初具规模了。那时的寺登街还叫“南塘”。到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四方街上修建起兴教寺,“南塘”这一地名也就逐渐演变成“汉白合璧”的寺登街。“寺”是指兴教寺,“登”是白族语,意思是地方。清嘉庆年间,在兴教寺对面又修建起了宏伟的带有戏台的魁星阁。于是,一个布局严谨、结构合理,集寺庙、古戏台、商铺、马店、古巷道、寨门于一身,既有市场功能又有生活功能的茶马古集市,就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