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湿地 >  正文

放舟寻芦在西溪

来源:解放日报|0 时间:2012-11-19 00:00:00

字号

  秋季,芦花算是杭州一景。刚刚还满目火柿的西溪湿地,又迎来了一幅芦花摇曳的美景。

  “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这是现代作家郁达夫来西溪观赏芦花时所写的句子。那年他从留下乘船,一路向西向北,圆桥茅舍,桑树蓼花,进入西溪的芦荡之中,为这满眼的温柔所沉沉迷醉。

  西溪的深秋,在霜降之后逐渐落下帷幕。用芦苇作为这个季节的压轴大戏,总有着人们太多的关注。在西溪湿地里,行船至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只看见草长云低,风吹水皱,野鸭惊起,芦花漫天,心想着浅浅睡倒在这里,让思绪、芦絮一起舞动,总是味道浓郁。

  明人张岱在《西湖梦寻》中曾这样记载:“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讲的是在西溪有一处重要古迹,即秋雪庵。秋雪庵始建于宋淳熙初年,因在孤岛之上,向东向南是一望无际的芦苇滩地,一片白茫茫的意境。明代大书画家陈继儒便取唐人诗句“秋雪钓船”的意境,题名“秋雪庵”。秋雪庵是西溪最为核心的景点,四周环水,只能靠水路通行,每当阴历十月左右,西溪芦苇花开,漫天飞舞,整个岛屿便沉寂在芦荡飞雪之中。庵内有两层小楼,名为弹指楼,曾为清某文人的藏书楼,登楼愿望,南面蜒蜒山脉,其内百亩芦荡进入眼帘,作为西溪生态修复区内制高点,旧时也好,现在也罢,一直以来,这里便是西溪公认观芦最佳之地。徐志摩曾有诗“西伯利亚道中忆西湖秋雪庵芦色作歌”为忆,来怀念庵四周的秋雪胜景。

  旧时杭州风景有“三胜”之说,即西溪的芦花,名之秋雪;灵峰的梅花,名之香雪;满觉陇的桂花,名之金雪。

  历代以来,西溪最为著名的景观,就是那里土长野生的芦花。 “西溪芦雪”是古人交相称颂的名景之一。秋风乍起,芦花泛白,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赏芦季节。现代人提倡回归自然,对于人工雕琢的美景早已失去了兴趣,而尤其钟情于充满乡土气息朴质原始的山水风情,“芦荡河湾”的野趣、野景、野情,令都市人陶醉不已。

  暮秋,一望无际的芦苇,草长云低,风吹水皱,野鸭惊起。此时,芦花漫天,划一叶扁舟出没于芦洲之中,一场与秋雪邂逅的浪漫之旅就此开启。

  古人有诗云:“四面都是水,屋在芦花上;船入芦花里,芦田一千顷。”先贤所说的“屋”,便是西溪的“秋雪庵”。一片芦花,蔚为壮观,远观若漫天飞雪;一介荒庵,仿佛是飘浮在芦海上的扁舟一叶,曲水、芦苇、茅屋、泥径、野鸭,这就是西溪独特的风情。

  清末名人康有为曾游西溪,有文道:“庵在水中央,四面皆芦洲。花时月夜登阁四望,如千顷白雪身于冰壶,遇风则芦花飘舞,似漫天瑞雪。 ”以散文见长的近代作家郁达夫也说:“赏芦花最好的季节是阴历十月,到时芦花全面泛白,若在月光下赏芦花,更为出色。 ”也有近代诗人徐志摩的深情吟唱:“我试一试芦笛的新声,在月下的秋雪庵前。 ”

  文人笔下的芦花总是和月色融为一体,跟文人追求静谧、安然的意境有关。然而,西溪的任何浪漫却又都是离不开水的;芦花映在水中,有了另一番风味。秋水向来惹相思,所以是芦花有意、秋水有情,这样的组合,堪称绝妙。

  据1936年12期《浙江青年》报道,沪上曾有过“西溪观芦团,报名者人涌如潮”,可见西溪的芦花对于游人所具非凡的吸引力。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荻花飞雪独有的清远之美,已经幻化成文人隐士心中高洁的象征。

  行走在西溪,心魄为西溪的美所摄。西溪的美不是那种雄起之美,西溪之美在于质朴和幽远,如同一位不施粉黛的村姑,清丽出尘。

  黄昏下的芦影是最美的,夕阳欲坠,摇曳的芦花似与故人惜别。洁白的芦花被夕阳染成红色,显得静穆而清泠,此刻时间仿佛凝固,不再流转。

  相信真正懂得欣赏西溪的人都会感到:西溪最美的景观是芦花,赏芦最好的地点便在秋雪庵,观芦最好的时间则是农历十月的深秋。三五好友结伴,去西溪的芦荡里赏景怡情是何等惬意。

  从上海到杭州,从距离到心理上都是极近的。进入11月份,和郁达夫相约在这“赏芦花最好的季节是阴历十月,到时芦花全面泛白,若在月光下赏芦花,更为出色”的季节里,不用远离城市,也不用来去匆忙。西溪的深秋与初冬,蒹葭隔水,霜涵镜中,芦荻团花,雪压蓬背,意境清冷。当这芦雪绽放的时节,放舟西溪,浴着暖暖的秋阳,在西溪的碧波中晃上半天,任湿地旁栖息的野鸟惊起一塘涟漪。

  忘了嚣杂,忘了烦忧,忘了时间,在最透彻的时光里,宠爱一下自己,迷失在西溪的芦花梦境里。

  作者:姜莉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