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湿地 >  正文

向海 瑶草琼浆之地

来源:原创   时间:2010-04-13 00:00:00

字号
 
问天下谁是英雄                      作者:刘伟  摄影:赵俊

吉林向海在宋末元初年间就闻名,坐落于科尔沁大草原东部的通榆县,素有“鹤乡”、“鱼米之乡”的美誉。它完好的自然景观、原始的生态环境、多样的湿地物种全球罕见,是中国首批加入《拉姆萨尔湿地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是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

“我到过世界上50多个国家的自然保护区,象向海这样完好的自然景观、原始的生态环境、多样的湿地生物,全球已不多了,向海不仅是中国的一块宝地,也是世界的一块宝地。”这是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乔治·阿基博考察向海时发出的感慨。   白琵鹭向海一直保持着原始而自然的风貌。在10万多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内,河流、沼泽、沙丘、草原、各种天然树木纵横交错,相间分布,坐落有序。这里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麻黄、杏仁、甘草、防风、黄芩等药用植物200余种,其中向海甘草享誉国内外。脊椎动物300余种,其中丹顶鹤、大鸨、东方白鹳、金雕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就有10种。作为吉林省省鸟的丹顶鹤,以婀娜的身姿、高雅的气质、美丽的传说扬名世界,人们称它为“仙鸟”、“神鸟”、“吉祥鸟”。  向海境内地形复杂,生境多样。多种生物区系与复杂的生态环境相互渗透。沙丘、草原、沼泽、湖泊相间分布,纵横交错,星罗棋布,构成典型的湿地多样性景观,最具代表性的四大生态景观――沙丘榆林、湖泊水域、蒲草苇荡、羊草草原吸引着更多人的眼球。    

至爱无言走进向海,一座座沙丘蜿蜒起伏,东西向呈带状分布,各种各样的原生植物点缀其上,绿意盎然。珍稀树种蒙古黄榆属于天然次生林,面积竟达1.9万公顷,是干旱地区沙丘岗山特有的树种,全球罕见。湖泊水域星罗棋布,似条条银链穿梭纵横,如块块宝镜镶嵌在绿玉中。万顷湖泊,连天接地,剔透晶莹。湖面上百鸟云集、铺天接地,雁鸭争泳,鸳鸯戏水,天鹅随着微波飘来荡去。湖边浅滩上,鹤鹬鹭鹳,涉足水中,胜似闲庭信步。最美的还是丹顶鹤,一袭白衣,头顶丹红,袅袅婷婷,气质高雅,“ 饥食唯瑶草,渴饮必琼浆。”是丹顶鹤的真实写照。

向海湖中的孤岛上,有个千鸟巢,那里有数以万计比麻雀还小的燕子,叫灰沙燕。它们遮天蔽日地盘旋在岛的上空,千啼百啭。再仔细观察,岛的北侧有成千上万个仅有5厘米左右的小洞——这就是灰沙燕的家。

     向海的蒲草芦苇生机盎然,茫无际涯。霍林河、额木泰河、洮儿河这3条水系齐汇向海,形成了向海湿地大面积的芦苇沼泽区。湖泊中蒲草丛生,芦花摇曳,微风划过,荡起层层碧浪,这里是水禽们的家。每年春天,她们呼朋引伴地来到这里,筑巢搭窝,繁育后代,当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破卵而出,密密麻麻的蒲苇又成了她们天然的避风港湾。到了秋天,放眼望去,一片金黄,堪称“金色的秋天”。芦苇和蒲草是编织的好材料,没到农闲时节,村姑们编出一块块精美的芦席、蒲垫。    

爱的延续向海一望无际的羊草草原,不时有慌忙逃蹿的野兔、狍子,有成群的的山鸡、斑翅山鹑,有披霜的野狼、飞奔的野兔,有舞爪的秃鹫、凶猛的金雕。仰天望去,云在走,鸟在飞;闭眼聆听,鸟在鸣,牛羊在叫,一派和谐的草原风光。

玩累了,那就投入向海湖的怀抱吧,让那清澈透明的湖水尽情的拥抱您,酣畅淋漓的畅游一番吧,洗去一身的疲惫。然后躺在洁白柔软的沙滩上,将细沙盖满全身,来一个沙浴,那份愉悦,那份惬意,自是无法言表了。

 百鸟乐园里,彩羽缤纷,雁翔鹤舞。白鹤、东方白鹳、白天鹅、黑天鹅、白尾海雕、鸳鸯、大鸨、凤头麦鸡及各种野鸭等等,有的悠闲散步,有的低头觅食,有的嬉戏玩耍。最引人注目的是丹顶鹤,头顶一点丹红,造就了永恒的色彩组合——红、白、黑;它们有细如竹节的长腿、优美的细颈长脖,尖而长的喙,时而翩翩起舞,时而振翅欲飞,时而举头唳天。向海有鸟类29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2种。在这和谐的大家庭里,他们共生共存,水乳交融。

 向海原是一处古文化遗址。就在离向海27公里处,有辽金时期的古城遗址——乌兰塔拉。古城坐落在一个高岗下,站在高岗向古城遗址望去,只能见到一堆堆沙石了。尖厉的草沙风,吹刮着地上的瓦石残片。沙土中,不时露出当年人们生活用品的残块。
  大约5世纪左右,草原上藏传佛教兴盛起来。向海一带水草茂盛,环境优美,喇嘛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在距向海湖不远处,有一片废墟,面积达3000平方米,相传是“香海庙”。从前,这里是蒙古王吐里吐里的领地。当喇嘛教兴起之时,王庭出资在这里兴建起富丽堂皇的喇嘛庙。
     向海的文明源远流长。敖包山遗址记述了湿地变迁的5000年历史。1664年清顺治初始,向海建一座“青海庙”,1784年乾隆曾微服私访。因“青海庙”的“青”字比“大清帝国”的“清”字少了三点水,视为削去了大清帝国的半壁江山,故怒改庙名,将此庙赐名为“福兴寺”,且亲笔以满、汉、蒙、藏4种文字书写匾额,并留有碑文:“云飞鹤舞,绿野仙踪。福兴圣地,瑞鼓祥钟。”

福兴寺声名远播,曾经日日香烟缭绕,弥漫如海,又得名“香海庙”。19373月,乌兰夫带领抗日武装作战,家被抄没,就把两个儿子——10多岁的布赫和五六岁的乌可力送到“香海庙”住了一年。1944年冬,乌可力去苏联培训,路过向海,又在“香海庙”住过一夜。1998年,乌可力重访香海寺,还找到了当年拴马的老榆树,抚今追昔,感慨不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