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湿地 >  正文

张掖黑河概览

来源:湿地中国 时间:2009-09-02 00:00:00

字号

张掖黑河概览

1.1 自然地理概况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流域,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大致介于 98°—101°30′E,38°—42°N之间,为甘蒙西部最大的内陆河流域。黑河发源于南部祁连山区,分东西两支:东支为干流,上游分东西两岔,东岔俄博河又称八宝河,源于俄博滩东的锦阳岭,自东向西流长80余km,西岔野牛沟,源于铁里干山,由西向东流长190余km,东西两岔汇于黄藏寺折向北流称为甘州河,流程90km至莺落峡进入走廊平原,始称黑河,上述流域为黑河(干流)的上游。西支源于陶勒寺,上游称讨赖河,也有东西两岔,于朱龙庙附近汇合,称北大河(或临水河)。黑河从莺落峡进入河西走廊,于张掖市城西北10km附近,纳山丹河、洪水河,流向西北,经临泽、高台汇梨园河、摆浪河穿越正义峡(北山),进入阿拉善平原。莺落峡至正义峡流程185km,河床平均比降2‰,为黑河(干流)的中游。黑河流经正义峡谷后,在甘肃金塔县境内的鼎新与北大河汇合,北流150km至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的狼心山西麓,又分为东西两河,东河(达西敖包河)向北分八个支流(纳林河、保都格河、昂茨河等)呈扇形注入东居延海(索果淖尔);西河(穆林河)向北分五条支流(龚子河、科立杜河、马蹄格格河等)注入西居延海(嘎顺淖尔)。

黑河从发源地到居延海全长 821km,横跨三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单元,流域面积约14.29万km 2 ,北部与蒙古接壤,东以大黄山与武威盆地相连,西部以黑山与疏勒河流域毗邻。分属三省(区),上游属青海省祁连县,中游属甘肃山丹、民乐、张掖、临泽、高台、肃南、酒泉等市县,下游属甘肃金塔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

1.1.1 气候条件

黑河流域位于欧亚大陆中部,远离海洋,周围高山环绕,流域气候主要受中高纬度的西风带环流控制和极地冷气团影响,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而集中,多大风,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由于受大陆性气候和青藏高原的祁连山—青海湖气候区影响,中下游的走廊平原及阿拉善高原属中温带甘—蒙气候区。根据干燥度,可进一步分为中游河西走廊温带干旱亚区及下游阿拉善荒漠干旱亚区和额济纳荒漠极端干旱亚区。

黑河流域气候具有明显的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南部祁连山区,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雪线高度由东向西逐渐升高。中部走廊平原区降水量由东部的250mm向西部递减为50mm以下,蒸发量则由东向西递增,自2000mm以下增至4000mm以上。南部祁连山区海拔2600—3200m地区年平均气温2.0 ~ 1.5℃,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上,最高达700mm,相对湿度约60%,蒸发量约700mm;海拔1600 ~ 2300m的地区,气候冷凉,是农业向牧业过渡地带。中部走廊平原,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2.8 ~ 7.6℃,日照时间长达3000 ~ 4000小时,是发展农业理想的地区。南部山区海拔每升高100m,降水量增加15.5 ~ 16.4mm;平原区海拔每增加100m,降水量增加3.5 ~ 4.8mm,蒸发量减小25 ~ 32mm。下游额济纳平原深居内陆腹地,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具降水少、蒸发强烈,温差大,风大沙多,日照时间长等特点。据额济纳旗气象站1957 ~ 1995年资料统计,年平均降水量仅为42mm,年平均蒸发强度3755mm,年平均气温为8.04℃,最高气温41.8℃,最低气温-35.3℃,年日照为3325.6 ~ 3432.4小时,相对湿度32 ~ 35%,年平均风速4.2m/s,最大风速15.0m/s,8级以上大风日数平均54天,沙暴日数平均为29天。

1.1.2水系与水文特征

根据近代地表水、地下水的水力联系,黑河流域可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子水系。其中西部水系为洪水河、讨赖河水系,归宿于金塔盆地;中部为马营河、丰乐河诸小河水系,归宿于明花、高台盐池;东部子水系包括黑河干流、梨园河及东起山丹瓷窑口、西至高台黑大板河的20多条小河流,总面积6811km 2 。流域中集水面积大于100 km 2 的河流约18条,地表径流量大于1000万m 3 的河流有24条。在山区形成的地表径流总量为37.55亿m 3 ,其中东部子水系出山径流量24.75亿m 3 ,包括干流莺落峡出山径流15.8亿m 3 ,梨园河出山径流量2.37亿m 3 ,其他沿山支流6.58亿m 3 。

流域地表水时空分布规律主要取决于祁连山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的时空分布以及祁连山区水文气象垂直分带性、下垫面条件等。一般来说,山区地表径流年内分配与降水过程和高温季节基本一致,径流量与降水量集中于暖季,春季以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夏秋季以降水补给为主,具有春汛、夏洪、秋平、冬枯的特点。年内变化受气温、森林植被的影响,呈明显的周期规律,冬春枯水季节(10 ~ 3月),黑河径流量占年径流总量的19.73%,降水以固态形式蓄存,占年降水量的5 ~ 10%。春末夏初,随气温升高,地表径流量上升,占全年总流量的24.55%,雨季(7 ~ 9月)降水量增加,冰川融水量大,地表径流达55.71%。黑河干流出山后进入走廊平原,受人为因素的强烈影响,至正义峡断面,径流年内分配明显发生变化,3 ~ 5月,中游地区进入春灌高峰,正逢河水枯水期,黑河下泄水量很少,甚至出现河床断流现象,因而正义峡以下,地表径流量处于年内最低值;6月河水开始增加,7 ~ 9月出现夏汛,9月份灌溉回归水和地下水大量溢出,形成年内径流高峰,10月份随冬灌和降水量减少,河流量再度减少,至11月达到最低值,12月至翌年3月为非农业用水季节,中游用水量减少,地下水(泉)补给稳定,河流量平稳。黑河下游水量年内分配已完全受制于人类活动,年内径流量变化过程是:5、6、7月河水断流,8月出现径流直至9月夏汛,11月后气温下降,河水封冻,中游来水减少,直至翌年2月下旬开始融冰,3 ~ 4月形成春汛。上游山区为地表径流形成区,径流量的大小受降水,融冰及森林植被覆盖度等影响,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较大,但变幅比单一降水补给型小。中游走廊平原区为径流利用区,下游尾闾湖段为径流消耗区。

黑河径流主要由祁连山区降水和融冰化雪补给,干流出山口莺落峡站多年平均( 1945年7月~1987年6月)年径流量为15.80亿m 3 ,梨园河梨园堡站2.37亿m 3 ,其它沿山支流6.58亿m 3 ,各出山口合计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4.75亿m 3 。黑河流域地下水主要由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资源与河川径流不重复量约为3.33亿m 3 。水资源总量为28.08亿m 3 。

水资源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特性:

( 1)河川径流形成、利用、消失分区明显

河川径流可划分为径流形成区、径流利用区和径流消失区。上游祁连山区降水较多,又有冰川融水补给,下垫面为石质山区且植被良好,是黑河径流形成区。祁连山出山口以上径流量占全河天然水量的 88.0%。山区径流深自山岭向山脚递减,自东向西递减,山岭径流中心位于大渚麻河上游,径流深约500mm左右,逐渐向山口减至5mm。

中游河西走廊和下游阿拉善高平原南部,降水少而蒸发强烈,下垫面是深厚的第四系沉积层,成为良好的地下贮水场所,一般强度的降水均耗散于蒸发,偶而一次强度较大的降水,也下渗补给了地下水,所以基本上不产流。上游来的河水被大量引用,河川径流沿程减少,属于径流利用区。最下游河流尾闾附近,地下径流和余留的河川径流以土壤潜水层蒸发和流入居延海水面蒸发的形式,为尾闾地区生态所消耗,属于径流消失区。

( 2)河川径流以降水补给为主

黑河流域源头分布有大小冰川 100km 2 ,估计冰储量27.5亿m 3 ,年平均冰川融水1.0亿m 3 ,仅占河川天然径流量的4%左右,其余96%的径流量均由降水补给。

( 3)河川径流年际变化不大

由于河川径流受冰川补给的影响,径流年际变化相对不大,干流莺落峡站多年平均径流 15.8亿m 3 ,最大年径流23.2亿m 3 (1989年),最小年径流11.2亿m 3 (1973年),年径流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为2.1,年径流变差系数Cv值为0.15左右。莺落峡站年径流过程线见图1-1。

图 1-1 莺落峡站历年年径流变化过程线

( 4)径流年内分配集中

河川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 10月~翌年2月,为径流枯水期,莺落峡站该时期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17.4%;从3月开始,随着气温的升高,冰川融化和河川积雪融化,径流逐渐增加,至5月出现春汛期,3~5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14.8%;6~9月是降雨最多的季节,而且冰川融水也多,其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7.8%,其中7~8月份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41.6%。

( 5)中游地表水~地下水转换频繁

地表水和地下水多次转化和重复利用,是内陆河最为独特的水文现象。河流出山后,流入山前冲积扇,一部分被引入灌溉渠系和供水系统,消耗于农、林业的灌溉以及人畜饮用、工业用水,其余则沿河床下泄,并沿途渗入地下,补给了地下水。被引灌的河水,除作物吸收蒸腾、渠系和田间蒸发外,相当一部分下渗补给了地下水,地下水以远比地面平缓的水面坡度向前运动,在细土平原一带出露成为泉水,或者再向前回归河流,或者再被引灌,连同打井抽取的地下水,再进行一次地表、地下水转化。在中游非灌溉引水期的 12月~翌年3月,由于前期灌溉水回归河道,正义峡断面的径流量较莺落峡断面大2.5~3.0亿m 3 。水资源多次转换并被多次重复利用的同时,也增加了无效消耗的次数和数量。 #p#分页标题#e#

1.1.3土壤与植被

流域祁连山地受山地气候、地形和植被影响,土壤具明显的垂直带谱,主要土类有寒漠土、高山草甸土(寒冻毡土)、高山灌丛草甸土(泥炭土型寒冻毡土)、高山草原土(寒冻钙土)、亚高山草甸土(寒毡土)、亚高山草原土(寒钙土)、灰褐土、山地黑钙土、山地栗钙土、山地灰钙土等。流域中、下游地区属灰棕荒漠土与灰漠土分布区。除这些地带性土类外,还有灌淤土(绿洲灌溉耕作土)、盐土、潮土(草甸土)、潜育土(沼泽土)和风沙土等非地带性土壤。

在下游额济纳旗境内,以灰棕漠土为主要地带性土壤,受水盐运移条件和气候及植被影响,也分布硫酸盐盐化潮土、林灌草甸土及盐化林灌草甸土、碱土、草甸盐土、风沙土及龟裂土等非地带土壤。

上游祁连山山区植被属温带山地森林草原,生长着呈片状、块状分布的灌丛和乔木林,垂直带谱极其明显,东西山区稍有差异,由高到低,依次分布:高山垫状植被带,分布在海拔3900-4200米,是高山带流石滩植被组成的寒漠;高山草甸植被带,分布在海拔3600-3900米,主要是矮草型的蒿草高寒草甸和杂类草高寒草甸等;高山灌丛草甸带:阳坡分布在海拔3400-3900米,阴坡在3300-3800米,由常绿革叶杜鹃灌丛、落叶阔叶高山柳灌丛和金露梅矮灌丛等植被类型所组成;山地森林草原带:阳坡海拔2500-3400米,阴坡2400-3400米,是祁连山区森林主要分布带,主要树种为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此植被带对形成径流、调蓄河流水量、涵养水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山地草原带,阳坡分布在海拔2300-2600米,阳坡分布在2200-2500米,为山地典型草原、植被稀疏;荒漠草原带,此带海拔高度在1900-2300米,在中部低山带,具有超旱生小灌木,小半灌木组成的草原化荒漠类型复合分布。

中下游地带性植被为温带小灌木、半灌木荒漠植被。中游山前冲积扇下部和河流冲积平原上分布有灌溉绿洲栽培农作物和林木,呈现以人工植被为主的绿洲景观,是我国著名的产粮基地。下游两岸三角洲与冲积扇缘的湖盆洼地里,生长有荒漠地区特有的荒漠河岸林,灌木林和草甸植被,主要树种有胡杨、沙枣、红柳和梭梭。荒漠植被的植物种类和中游差别不大,呈现出荒漠天然绿洲的景观。

1.1.4地质与地貌特征

黑河流域在大地构造上大体可分为三种基本单元:祁连山地槽褶皱带、阿拉善台隆和北山断块带及河西走廊拗陷盆地。本区域新生代以来的区域沉积、建造及地下水的赋存与运动是由挽近地质构造运动所控制,中生代以来,明显进入以强烈的差异性断块运动为主的构造运动期。

祁连山是挽近地质构造的强烈隆升区,地势高亢,是中下游盆地松散碎屑物质的来源,降水丰富又是本区各水系的发源地。南部受祁连山构造控制,中游的构造—地貌盆地呈南北两排展布;南盆地(张掖—酒泉盆地)地势较高,海拔1400—2200m,盆地内大型洪积扇构成洪积扇型倾斜平原和前缘的细土平原,地质构造上具有山前拗陷或山间断陷地性质,其南缘与祁连山多为断层相接,该压性断裂与祁连山麓中新生界褶皱一起构成一个阻水屏障,使山区地下水径流难以直接补给盆地。新第三系或白垩系构成盆地基底,其上沉积了数百米乃至千余米厚的洪积—冲积相第四系松散物质,其间赋存着丰富的地下水。北盆地(金塔盆地)地势较低,海拔1100~1450m,地质构造上属边缘断陷类型,盆地边缘亦分布巨大断裂,基底为新第三系,与南盆地比较,第四系沉积厚度较小,一般小于400米,并受基底断块升降运动所控制。额济纳盆地为阿拉善台隆凹陷,其间发育的北东、北西及北北东向构造,将其分割成规模不等的棋盘格式地块,构成凹陷与隆起相间的特征。第四纪以来,区域地壳活动比较稳定,额济纳平原是缓慢隆起带内的沉降区,其相对沉降幅度不大而且具有不均匀性。

上中游与下游具有不同的地貌成因和形态,中上游地貌根据成因和形态特征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包括强烈褶皱断块隆升的高山、断块隆升的中高山、褶皱断块低山等组成的山地,由震荡上升并被水流割切的梯状高平原、构造—剥蚀作用形成的低山丘陵等构成的准平原,以及由冲洪积、洪积砾石戈壁平原,冲洪积细土平原及风积平原等组成的走廊平原区。中生代地质构造奠定了下游地区地貌的基本格架,近期干旱气候的风化剥蚀作用塑造了现代地貌形态,从成因角度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由低山丘陵、准平原组成的构造剥蚀地貌,由冲洪积平原、冲湖积平原、湖积平原、洪积倾斜平原等组成的堆积地貌以及由固定半固定、垄状、波状及复合式沙丘以及其他风蚀地貌组成的风成地貌,其中堆积地貌和风成地貌是主要地貌类型。

1.1.5流域自然灾害

干旱是限制该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是造成其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主要原因。河西走廊位于青藏高原北侧,在大地形边缘下沉气流和亚洲东岸西北气流控制之下,是世界上同纬度最干旱的地区之一,黑河流域所处的地带属于温带气候区和暖温带偏干旱荒漠气候交汇地带,年降水量中游地区介于 200mm—100mm之内,下游地区<60mm,在终端湖区,甚至不足40mm。根据1951年以来气象资料统计,中游地区旱灾发生年5、6、7月降水总量显著低于非干旱年,而这期间正好是该区主要作物—春小麦的生育需水高峰期,其需水量占小麦全生育期的70%—80%,因此,往往造成农牧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霜冻是大面积危害流域农作物及天然林草生长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霜冻发生时最低气温可达-2.0℃~-6.2℃,使玉米、小麦及经济作物受灾面达到80%以上,造成农业大面积歉收,天然林草衰亡。从霜冻发生频率来看,山区5月中、下旬发生机率最高,达29%和31.9%,其次为6月上旬,达21.7%;平原区以4月下旬和5月上旬为高发期,发生机率达29.1%和20.8%,6月份基本不发生霜冻。

干热风作为干旱区普遍存在的自然灾害,在黑河流域也是常见的一种气象灾害现象,其特点是风速不大,但气温很高,异常干燥,能迅速蒸散农作物和土壤水分,导致农作物大量失水而减产。干热风危害较为严重的区域是海拔高度低于1800米的广大平原地带,年平均日数超过5.5天,而在海拔1800—2000米的山前的洪积扇上缘及丘陵地带,干热风危害较轻,年平均日数一般为3.0天左右。

大风是指瞬时速大于17米/秒,相当于八级以上的风。由于受到蒙古—西伯利亚高原反气旋的影响,大风是我国干旱区较为普遍的天气现象,是危害农作物及林草正常生长的常见灾害之一,也是区域沙漠推移及沙尘暴的主要动力。黑河流域各地均有大风天气出现,一般平原区多于山区,总体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减少的分布趋势。中游地区年均大风日数20—30天,下游地区40—50天。沙尘暴是风沙危害的主要形式,不同于扬沙或浮尘天气,它轻则侵蚀土壤表土,埋没农田,重则驱动沙丘,摧毁农庄,埋田毁林,常造成渠道、村舍、铁路被毁坏,甚至造成人畜伤亡,是干旱区特有的毁灭性自然灾害。

表 1.1 流域各地大风日数和沙尘暴及多年平均最多沙尘暴日数

地区

高台

临泽

张掖

山丹

民乐

酒泉

金塔

额济纳旗

大风日数

9.1

21.7

14.9

17.4

11.2

25

40

53

沙尘暴日

16.1

13.1

20.3

9.1

3.5

14.7

27.0

19.7

年数最多

26

29

33

25

9

29

沙尘暴危害巨大,以 1993年“5.5”特大沙尘暴为例,在受其严重影响的新疆东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宁夏大部、蒙西部等地,农作物受灾560万亩,死亡85人,伤264人,死伤牲畜120万头,部分公路铁路运输及供电线路中断,经济损失达5.5亿元人民币。河西走廊及腾格里沙漠西南缘是西北干旱区沙尘暴发生的高频区之一,而且也是重灾区,如表1.1所示,流域沙尘暴日数大部分地区超过13天,金塔及额济纳旗高达20天以上。

1.1.6冰情

根据莺落峡水文站 1945~2000年56年系列资料统计,黑河上游流冰时间最早为11月上旬,1月初至2月底河封冻,3月中下旬开始解冻。最大岸冰厚度为1.14m,最大河冰厚度为0.88m。

1.2社会经济概况

黑河流域上游包括青海省祁连县大部分和甘肃省肃南县的部分乡镇。祁连县是回、藏、汉族聚居之处,总人口约3万人,总土地面积1.4×10 4 km 2 ,经济以牧业为主,共有牲畜66万头(只),多为藏系羊。沿黑河两岸地势较低的山间盆地有少量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5万亩。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有三个区位于黑河上游,人口1.5万人,耕地面积约4.3万亩,灌溉面积1.82万亩,经济以牧业为主,有大小牲畜约33万头。总之,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牧业经济为主,水资源利用对中下游生态环境影响微弱。 #p#分页标题#e#

中游地区为流域主要的绿洲农业区,行政上隶属于甘肃省的张掖、酒泉市及嘉峪关市和民乐、山丹、临泽、高台等县,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油菜、甜菜等为主,人口及国民经济情况列表 1.2所示。下游地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荒漠牧业区,行政上隶属于甘肃省金塔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及东风场区。 总的来看,流域内人口密度比较低,而且分布极不均匀。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部的绿洲农业区,张掖的人口密度超过 100人/km 2 ,酒泉的人口密度超过90人/km 2 ,而祁连山区和下游额济纳旗的人口密度都在2人/km 2 以下,人口稀少。

表 1.2 黑河流域中下游社会经济情况

地区

人 口

(万人)

国民生产总值 (亿元)

农业总产值 (亿元)

粮食产量

(万吨 )

工业产值

(万元)

牲畜存栏数

(10 3 头)

张掖

地区

山丹

20.21

10.9

5.48

11.61

8.70

30.48

民乐

23.82

8.55

6.50

22.76

4.90

26.01

张掖

46.90

22.4

11.58

33.75

16.12

53.20

临泽

14.47

7.04

5.29

14.71

7.32

15.59

高台

15.80

7.09

5.92

17.00

4.81

18.00

肃南

2.46

1.25

0.79

0.63

1.46

51.95

酒泉

地区

酒泉市

31.26

10.56

4.08

23.44

4.78

44.54

金塔

13.28

4.27

2.14

10.31

2.15

19.46

嘉峪关

9.51

3.91

0.97

3.70

15.05

34.60

内蒙古

额济纳

1.62

1.26

0.33

0.19

1.27

137.50

流域内有95%以上的人口在绿洲农业区,非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小,一般在20%或不足20%,而从事农牧业的人口在80%左右。流域内城市数量少、规模小,主要为一些县城所在地,主要分布在沿交通干线的绿洲地区,呈明显的带状分布。地级市为嘉峪关,县级市为张掖和酒泉,其它县城和建制镇。城镇规模相对比较小,一般建制镇人口都在2万人以下,两个县级市的人口也在10万人左右。由于城镇的数量少、规模小,不能很好地起到带动与辐射作用。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流域内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人均收入逐步提高,张掖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八五”期间平均递增19.5%,酒泉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在“八五”期间平均递增20.3%。流域内农村人均纯收入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酒泉与张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0%左右。

1.3 水土资源开发利用

解放后特别是 1958年以来,随着本区经济的不断发展,黑河流域修筑了大量水利工程,为工农业供水,特别是农业供水创造了良好条件。据统计,目前全流域已兴修大小水库98座,多为中小型平原水库,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9座,小型水库88座,概化总库容4.567 ′ 10 8 m 3 ,兴利库容3.942 ′ 10 8 m 3 ,现状年供水能力10.471 ′ 10 8 m 3 。黑河流域中游张掖地区、酒泉地区和嘉峪关市的走廊部分,共有干渠192条,总长度2545km,平均衬砌率为57.5%;支渠731条,总长度2927km,平均衬砌率65.5%;斗农渠11772条,总长度8406km,平均衬砌率36.4%。除额济纳计算单元以外,黑河流域其它计算单元渠系综合利用率都比较高,张掖盆地内各计算单元引河水和泉水的渠系利用率可以达到0.49 — 0.57,平均为0.55,西部子水系各单元均为0.6。

据不完全统计,黑河流域现有机电井 6484眼,年开采能力达5.115 ′ 10 8 m 3 。其中,东部子水系4334眼,年开采能力3.16 ′ 10 8 m 3 ;中部子水系926眼,年开采能力0.730 ′ 10 8 m 3 ;西部子水系1224眼,年开采能力1.225 ′ 10 8 m 3 。

黑河流域1995年引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为33.325 ′ 10 8 m 3 ,其中引用地表水量30.161 ′ 10 8 m 3 ,开采地下水量3.154 ′ 10 8 m 3 。按水系或盆地划分,东部子水系引水总量达21.786 ′ 10 8 m 3 ,其中张掖盆地19.567 ′ 10 8 m 3 ;中部子水系2.973 ′ 10 8 m 3 ;西部子水系8.556 ′ 10 8 m 3 。按用水部门划分,农业灌溉引水量31.543 ′ 10 8 m 3 ,占总量的94.7%,其中张掖盆地18.885 ′ 10 8 m 3 ;城镇工业引水1.397 ′ 10 8 m 3 ,占4.2%;城镇生活和农村生活引水0.375 ′ 10 8 m 3 ,占1.1%。根据甘肃省水利厅有关部门提供的1990 — 1995年黑河中游各计算单元平均引水量资料,黑河流域1990 — 1995年平均引水量为39.332 ′ 10 8 m 3 ,其中东部子水系27.561 ′ 10 8 m 3 ,占70.1%,张掖盆地24.212 ′ 10 8 m 3 ;中部子水系3.090 ′ 10 8 m 3 ,占7.9%;西部子水系8.681 ′ 10 8 m 3 ,占22.1%。

从绝对数量上看,山丹县和张掖市农业用地最大,分别为 1360.07 km 2 和1222.35 km 2 ,各占流域同类土地的21.16%和19.02%。张掖市和酒泉市绿洲灌溉农田分别有1206.13 km 2 和1065.16 km 2 ,各占其黑河流域行政面积的32.19%和31.17%。林业用地主要分布在肃南县境内,为587.99 km 2 ,占流域同类土地的52.08%;其次为山丹县和祁连县,占流域同类土地18%以下。额济纳旗和肃南县均属牧业县,二者几乎占有黑河流域牧业用地的一半,其中额济纳旗为11909.49km 2 ,肃南县为11136.88km 2 ;额济纳旗草场质量较低,沙漠和戈壁草场占有较大比例,并且草场的季节性分配不明显,影响草场轮牧,而肃南县以中、高山草场为主,质量较好。

1.4 流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干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由来已久,几乎是一个伴随人类发展同步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在干旱内陆河流域,随着中上游绿洲的形成和发展,下游生态环境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要遭受破坏。塔里木河下游罗布泊干涸以及沙漠化迅速发展、石羊河下游终端湖泊消失并使民勤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等等,不仅造成本区域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而且影响到周围较大区域内自然 -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对于类似黑河流域正处于水土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正在恶化,但尚未造成灾难性破坏的地区,如何在充分认识生态环境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遏止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建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当前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黑河流域,由于中上游水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和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统筹规划与管理措施,现阶段以土地沙漠化、植被退化为代表的生态环境恶化在全流域范围内迅速发展,尤以流域下游情势更为严峻,不仅严重影响到下游荒漠绿洲的生存,而且对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构成威胁。纵观流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具体在上中下游地区的表现可分述如下: #p#分页标题#e#

上游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以草原秃斑地和草地沙化、杂毒草蔓延、草地生产力下降、珍惜生物物种数量减少为主要标志的草地退化,冰川面积减少、冰川末端波动后退。但目前山区水源涵养林草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专门性研究工作十分薄弱,需要加强研究。

中游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沙漠化与盐碱化、水环境污染等。具体表现在:中游部分地区如金塔、高台等地在 1990年以来沙漠化仍呈扩展趋势;盐碱化土地面积有所增加;水污染严重且呈发展态势。西子水系水污染已十分严重,东子水系水污染业已达到三级,而且由于缺乏监测与防治措施,河道环境容量较小,潜在污染趋势不容乐观,另外浅层地下水咸化趋势明显,城镇地下水污染趋势加剧;由于大量垦荒造成草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尚存草地由于高强度过牧而退化严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不仅限制了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导致其他诸如土地沙漠化、盐碱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连锁反应。

下游地区是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劣变最为严重的区域,集中表现在终端湖泊消失、众多天然河道废弃并形成绿洲内部沙源、天然绿洲萎缩、土地沙漠化发展迅速。不仅使得本区域环境恶化、生物物种减少、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而且已威胁到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国防建设的环境保障。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