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湿地 >  正文

打造“湿地珠海”名片,促进湿地保护利用

来源:湿地中国 时间:2009-08-29 00:00:00

字号

■杨雄邦

珠海是“湿地大市”,具有中国最典型的亚热带—热带过渡性滨海—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珠海特色”的湿地保护管理在国内甚至国际拥有显著优势。笔者认为,在贯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和珠江三角洲西部核心城市的进程中,珠海应制定启动《珠海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强化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促进湿地持续合理利用;大力保护建设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和重点湿地,打造珠海“湿地之城”生态名片;大力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建立多种类型的湿地风光旅游景区,打造珠海湿地旅游新品牌。

、珠海湿地广大、类型众多、物种丰富、景观优美。

珠海位于珠江河口海岸区,区内河网密布、岛屿众多、滩涂广阔,拥有类型丰富的湿地。依据国际《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和标准,目前珠海湿地总面积约1495平方公里,与全市陆地面积1687平方公里几乎相等,真正可称为“湿地大市”。

珠海湿地类型主要有:一是浅海湿地,面积685.15平方公里,是广东渔业保护区,鱼虾蟹贝繁殖地,分布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以及海龟、海鸥及珊瑚礁等,保护价值极高。二是滩涂湿地,面积171.14平方公里,其中可供红树林生长的宜林地有2100公顷,目前已恢复和重建的红树林700公顷,被《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列为优先项目之一,是珠海市湿地保护管理的重点。三是河流湿地,面积25.65平方公里,河岸主要种植有落羽杉、池杉、水松防护林,在保护农田和西江下游出海口河堤防护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四是人工湿地,面积612.51平方公里,由库塘、低洼积水沼泽和滩涂挖泥筑基改造而成,在我市的渔农业生产、水利发展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珠海市湿地有三大特点:一是滩涂形成快,面积大,滩涂每年以200公顷左右的速度递增,为珠江三角洲之冠;二是岛屿数量多,分布广,破坏少,是各种生物最佳的栖息地,特别是鸟类的“歇脚站”和“加油站”;三是城在湿地中,珠海的自然地理决定了珠海是“湿地之城”这一属性。

二、“珠海特色”的湿地保护,在国内国际拥有显著优势。

1、领导高度重视,全面提升湿地保护管理。市委书记甘霖多次深入到红树林湿地、水松林湿地和海岛进行调研,强调:“让红树林成为珠海生态名片”、“红树林西进、水松林东拓”和“切实保护全市的湿地,让湿地成为珠海最具代表性的名片之一”。近几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加强红树林、水松林和珊瑚礁等湿地的保护管理,加快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要求。珠海市政府并出台了《珠海市湿地红树林资源保护管理办法》。珠海先后成立“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等湿地保护管理机构;抢救性地创建了“斗门水松林湿地保护区、庙湾珊瑚礁保护区、万山群岛自然保护区”等3个湿地类型保护区,各级部门还设立了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小区30多个,全市湿地保护面积不断得到扩大,目前全市40%的自然湿地被纳入自然保护区得到保护。

2、“向大海要森林”成效显著,红树林湿地人工造林和湿地生态修复面积全国最大。珠海是国内提出“向大海要森林” 行动计划第一市,早在1993年就开始在滩涂湿地人工种植红树林的探索试验,取得成功经验后续年扩种推广,全市红树林湿地面积由原来的52公顷增加至目前的755公顷,为珠海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湿地保护成效显著。目前珠海红树林湿地人工造林成林面积全国最大。水松林湿地保育面积达全球最大。

3、首创“湿地保护基金”,倡导社会力量支持湿地保护。珠海市在1999年就开始将湿地保护资金(每年300万元)纳入市级财政预算预算,重点扩建红树林。从2008年起,珠海在国内首创建立“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并与广东发展银行珠海分行合作,发行“广发红树林信用卡” 筹集红树林保护资金,目前共筹集190多万元,用于1500亩红树林人工造林。同时倡导开展红树林认建认养活动,开启探索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支持红树林保护建设新模式,已有17家企业参与红树林湿地认建认养工作。

4、提升湿地科研,红树林人工造林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国内国际领先。淇澳—担杆岛自然保护区和相关科研单位共同承担的“红树林树种基因库建设”、“珠海市湿地资源监测与研究” 、“水松林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等7个科技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国家林业局、省和市科技部门立项,研究进展顺利。珠海完成的“红树林造林技术规范”、“生物治理互花米草技术规范”成为国家技术标准并向周边地区推广辐射;已有周边城市以及马来西亚沙巴州的林业技术人员2500多人到淇澳学习红树林造林技术;有中山大学、中国林科院等7所高等院校所到珠海建立科教实训基地和红树林湿地产学研基地。淇澳红树林保护区2007年被国家林业局确认为“全国红树林人工造林示范基地”和“互花米草生物治理示范基地”。

5、强化湿地宣教,全民参与湿地保护意识增强。珠海是国内最早宣传推广红树林湿地、在国内首先发出“抢救最后的红树林”呐喊的城市。多年来,珠海的自然保护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朋友密切联系,为红树林、水松林等湿地的生存和发展而奔走呼号,摇旗呐喊。全民参与湿地保护意识空前增强。珠海在国内首创建立红树林湿地保护义工志愿者管理体系,倡导公民参与社区共管投身湿地保护建设事业,已健全300多人的义工志愿者队伍,不定期开展湿地保护义工志愿者活动。

6、与全国湿地状况相似,珠海湿地保护也面临严峻的形势。与全国湿地状况相似,珠海有40%的湿地面临退化。珠海湿地保护管理面临的问题是:尚未明确建立专门管理机构,缺乏长远而科学的湿地保护、管理与利用规划;陆源污染和过渡渔猎对珠海湿地也构成严重威胁,造成湿地及野生动物资源环境日益恶化和丧失;资金不足,政府现在投入还存在较大缺口,使得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珠海湿地不仅类型多、面积广,涉及多个部门,而且地跨港、澳边境,与广东省4个市县交界,管理状况复杂、难度大,要加强全流域多方面紧密协调合作,统筹管理,才能有效推进珠江口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

三、实施《珠海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打造 “湿地之城”名片。

湿地是珠海生态环境建设的一大强项。“湿地珠海”在国内甚至国际湿地保护管理中亦拥有优势。我们应当进一步增强“湿地珠海”的优势,将之做大做强。建议继续严格保护珠海自然湿地,科学修复退化湿地,推进重点湿地工程建设,强化科技支撑,推行区域综合管理;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和保护管理体系,建立珠海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实施《珠海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加强国内外湿地交流合作;增加湿地保护的财政投入,建设和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促进湿地持续合理利用,大力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经过2—3年的努力,打造浪漫珠海,湿地之城新名片。

1、出台一规一例。编制《珠海湿地保护总体规划》,制定《珠海市湿地保护管理条例》。把湿地保护纳入珠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时,利用珠海市拥有立法权的契机,立法保护湿地,实现湿地规范管理。

2、建设五区五园。我市目前拥有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斗门水松林市级自然保护区、庙湾岛珊瑚礁市级自然保护区、万山群岛县级自然保护区五大湿地自然保护区。扩大对这些保护区的资金和人力物力投入,提升保护区级别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发挥其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同时,推进淇澳湿地公园、鹤洲湿地公园、横琴海洋乐园湿地公园、斗门黄杨河湿地公园、斗门白藤湖湿地公园五大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打造珠海湿地旅游新品牌,为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作出良好的示范。

3、实施三大工程。一是湿地小区保护工程:规范保护香洲前山河湿地、大镜山库塘湿地、斗门二沙岛湿地、雷蛛湿地、金湾东咀湿地、三灶湿地、南水湿地等30处湿地保护小区,对其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循序渐进,逐步把我市的湿地保护事业网络连结起来。二是湿地造林示范工程:启动国家湿地保护建设的重点项目——淇澳红树林造林示范工程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930万元,要尽快落实湿地保护用地和国家、省市资金,争取项目早日启动。同时建设好淇澳保护区“全国互花米草生物治理示范基地”,总结推广防控湿地入侵生物的成功经验,为珠海市乃至广东省湿地资源保护和恢复发挥示范作用。三是湿地教育培训工程:开展编写湿地教育培训教材,组织学校、社区湿地教育培训工作;进行湿地教育培训试点,创建湿地学校。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重点提高领导阶层和社会各界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使得湿地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4、落实四大保障。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由市政府指定一位主管领导,负责对全市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协调和决策;将湿地保护的重点项目列入全市重点项目进行推进;对各湿地保护建设项目,责任要落实到位,避免保护湿地的工作流于形式。二是建立机构,健全体系建议建立“珠海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和设备,以加强湿地保护管理。三是广开渠道,筹集资金。建立以政府支持为主,通过企业融资、民间资助为辅的资金筹集渠道,多方筹措资金。市财政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湿地保护资金投入,并列入财政预算。各级财政也要相应安排湿地保护资金列入预算。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建设,做好湿地认建认养工作。四是区域联动,共保共享。加强珠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珠、中、江三市和港澳地区在湿地保护管理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设立“珠江湿地生态论坛”,推进流域和区域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形成珠江口西岸湿地保护圈。

#p#分页标题#e#(作者为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硕士生导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