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海洋环境专家介绍,无序且无度的填海造陆,在导致滨海湿地、珊瑚礁、河口等重要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同时,还会改变水文特征,破坏渔业资源,更为严重的是会降级海岸带的防灾减灾能力。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狭小的国土面积容纳不下大量涌现的工厂,于是开始大肆填海造陆。在获得巨大经济效益之后,日本的沿海滩涂面积大幅减少,自1945年到1978年,日本全国各地的沿海滩涂减少了约390平方公里,后来每年仍然以约2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海洋污染更是使近海生态遭受严重破坏,鱼虾绝迹,甚至没有生物活动,海水自净能力减弱,赤潮泛滥。
在中国,甚至经历过更加惨痛的悲剧。在汕头西郊的牛田洋,镌刻着中国人最深刻的围海记忆。
1962年,在“与海争地海让路,向山要粮山听遣”的鼓舞下,数万士兵、学生前往原本一片汪洋的牛田洋围海造田,历时4年,10多平方公里的大海变成一个大型军垦农场。但仅仅3年之后,一场12级台风突袭汕头,近30多个小时,围海造田的地方就成为汪洋一片,500多人葬身大海。
如果说汕头的悲剧是个偶然的话,那么胶州湾的面积变化则更加具有典型性。从1928年的560平方公里缩小到2003年的362平方公里,在75年内,胶州湾面积缩小了35%,由此影响到了胶州湾的纳潮量甚至威胁到了湾内的物种生存。
针对填海造陆给海洋生态带来的影响,专家也一直强调,重视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是填海造陆的重要前提。
“填海造陆事先一定要有严密的科学论证,区位的选择、洋流的研究、生态的保护等都要考虑到。在填海造陆之后,也要对那些新建设的企业进行筛选,对海洋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坚决杜绝。”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单菁菁对记者表示。
在2006年,面对胶州湾越来越大的环境和生态压力,除了国家已确定的重大项目,青岛已停止受理胶州湾任何填海造陆项目。与之呼应的是,2006年香港也收回了大部分的填海造陆计划,并对3个进行中的填海项目暂停检讨。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在2004年1月9日,香港保护海港协会成功挑战香港规划机构,在香港终审法院推翻湾仔北填海计划。法院作出宣判时指出,进行填海需要符合以下3个原则:第一,有迫切及凌驾性的当前需要(包括社群的经济、环境和社会需要);第二,没有其他可行方法;第三,对海港的损害减至最少。这个判决影响深远,可能会影响到日后其他地区的填海原则。
“以人为本,发展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填海获得的经济效益来弥补那些可逆的环境影响,通过权衡,应该还是值得的。”单菁菁表示。
曾参与“海上城市”课题研究的上海清韵设计公司总经理袁峻峰博士也认为,现在通过提高填海的技术成本,也可以将填海造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现在基本不采用滩涂围垦式的填海,而是越来越多地采用人工岛的形式,不仅不会破坏原有的海岸线,还会生成新的海岸线,甚至有美化海岸线改善沿海景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