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观赏洛阳牡丹是一种风俗,从古至今沿袭不变。赏花的时间自花开至花落,大约有20多天。花开之时,也是全城沸腾之日,只有等到牡丹凋谢之后,古城才慢慢趋于平静。真是“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短短20来天的怒放,让牡丹之美显得弥足珍贵,但也给人留下心中遗憾……所幸,在“牡丹故土”的洛阳国家牡丹园里,花卉科技工作者用科技、文化手段,打造了一个永不落幕的牡丹园,爱花之人在那里可以尽情赏花、品花、寄情。
初秋的阳光格外耀眼,《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在洛阳国家牡丹园里看到名贵的反季节牡丹灿烂地开着,虽不似春天的牡丹花朵硕大,但也花色奇绝,“姚黄”金光灿灿,“魏紫”光彩灼灼,“洛阳红”喷红吐艳,“二乔”红白斗艳,呈现富贵吉祥、繁荣昌盛之姿。
国色牡丹四季绽放
打造不落幕的牡丹园
洛阳国家牡丹园,同时又是国家牡丹基因库、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牡丹研发与推广中心,是我国最重要的牡丹科技支撑平台。牡丹园位于洛阳市邙山中沟西,占地面积700亩。其中,牡丹观赏园包括四季展厅、南园和北园。
2012年4月-6月,作为第3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一项重大活动,“洛阳·中国名花展”在洛阳国家牡丹园举办,各方交口称赞这是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名花盛会。花展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高了国家牡丹园的影响力。
只有牡丹园的职工才知道,这是多年来苦练内功的结果。
国家牡丹园自成立以来始终重视牡丹品种的研发与推广。2000年,牡丹周年(365天)开花研究获得初步成功,达到了花开遂人意、牡丹四季香的目标,并于当年获得第五届中国花卉博览会金奖1个、银奖2个。
为了保证开花植株花大色艳,在日常管理中,洛阳国家牡丹园制定了科学、精细的管理方案。由科研人员针对不同牡丹品种的生物特性,制定了严谨的大田牡丹管理抚育作业设计,并认真地对照实施。在做好中耕、除草、浇水、修枝、嫁接、除萌、抹芽等常规管理的同时,配比国家牡丹园专有的肥料,对牡丹田普遍追肥,保证牡丹有充足的养分供给;对牡丹叶面喷施叶面肥,保证花开数量;对园内收集的珍稀不易开花品种进行激素处理,保证开花质量。
通过加大牡丹新品种引进力度,特别是引进早开、晚开和花期长的国外品种,延长花期,充实牡丹园的资源。利用科技手段,采取遮阳、遮雨、降温等有效措施,延长牡丹花期,从而延长游客赏花时间。对四季展览馆进行升级改造,展览馆牡丹厅5天一大换花、1天一小换花,确保每天都有25个品种、260盆盛开的牡丹,保证了四季展览馆的牡丹品种和数量。
多项措施真正意义上打造永不落幕的牡丹园。
触摸历史脉动
打造文化精品牡丹园
洛阳栽培牡丹始于隋,鼎盛于唐,“甲天下”于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围绕着牡丹而产生的文化以文字、音像、绘画、口头或展览等形式表现出来,几乎涉及所有文化领域,数不胜数。
浸润于其中的国家牡丹园作为一个科研单位,“举手投足”间充满了文化气息。近年来,他们通过自筹、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和林业专项资金,对园区实施了改造提升。
现在,园内建有古色古香的亭榭楼阁,绿荫长廊,各类雕塑10余座。人工瀑布、小溪为园区增添了动态之美;牡丹文物展柜、牡丹文化石刻长廊、牡丹名画欣赏、牡丹奇石等等,涵盖了牡丹的起源、兴衰、发展的历史;并且建立牡丹品种标识系统,凸显国家牡丹基因库收集的珍稀牡丹品种介绍;对牡丹进行分片栽植,并树立基因库标识牌,对具有代表性的牡丹进行重点标识,增加牡丹文化元素的体现。
各种设施更加完善的同时,牡丹园因历史文化内容的加入更显出其文化格调,成为洛阳一处赏花和游览的圣地。
科技支撑
国家牡丹园的背后力量
依托国家牡丹基因库和国家花卉工程研发与推广中心,国家牡丹园始终走在国内外牡丹研发与推广的最前沿,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开展合作研究,进行牡丹高新技术研发,开展了DNA指纹技术和条码技术为基础的品种鉴定,开展了牡丹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牡丹、芍药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研究;同时开展了多项牡丹种质资源的调查、搜集和繁育等科技项目,取得了多项科技重大成果。牡丹园多次获国家、省、市级科技成果奖,先后6次被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评为先进单位,并成为各校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研和实习基地,每年都能吸引很多国内外专家前来观赏和交流。
当前,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世界花卉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这种竞争贯穿在很多环节之中,并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其中,牡丹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作为牡丹的种质保存及繁殖生产新的有效途径,各国都非常重视。
针对国内及国际牡丹组织培养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国家牡丹园于2011年成立科技攻关小组,投资50万元新增先进仪器及设备,实验设施面积200多平方米。目前,牡丹组织培养技术取得了很大突破,已试验国内外优良牡丹品种136个,组织培养配方68种,培育健壮瓶苗8200株。其中,目前已生根品种达74个,平均生根率达60%以上,部分品种最高生根率达80%以上。另外,针对牡丹组培生根苗移栽难以成活这个国际难题,科技攻关小组多次研究制订最新技术方案,建立全光照自动控温控湿人工气候箱,并在移栽后的技术管理措施上加以改进,目前已取得较大进展,为牡丹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技术能力的提高,国家牡丹园进一步开发牡丹系列产品,丰富牡丹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指日可待。
(作者: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 李燕 通讯员 王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