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深入挖掘古树名木历史文化内涵,全面提升社会公众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近日,自治区绿化委员会组织开展的第二次全区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出炉,数据显示,全区有14万余株古树名木(含古树后备资源)。(9月11日 南国早报)
从普查数据看,广西的古树名木数量大、种类多,十分罕见,在首次遴选出的200株“最美古树”中最老的有2300岁。这些古树名木能存活于今,实属不易,它们饱经风雨沧桑,见证岁月变迁。然而,从普查的情况看,我区大多古树名木仍处于管理不善,甚至无人管理状态,保护形势严峻。比如,第一次古树名木调查后登记在册的古树中,有118株已经死亡。这说明了增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其实,古树名木的生存现状堪忧,因为受到保护意识不强、自然灾害及地下生长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不少古树名木处于“濒危”的态势,成为“老弱病残”。另外,囿于资金短缺、权属不清、监护缺失、技术落后等,许多地方的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这是不争的事实。
每一棵古树名木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此,广西于2017年颁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但从此次普查的情况看,上述问题和现状依然存在,而且资金短缺也是困扰古树保护“老大难”问题。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把具体规定落到实处,尽快制定配套保护措施,最重要的是让每一株古树名木都“老有所养”。
摸清家底,是为了更好的保护。首先,要在查清辖区内古树名木资源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健全动态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其次,邀请专家实地“问诊”,为辖区内的古树名木进行“体检”,对一些存在病虫危害、严重倾斜有倒塌危险、遭人为破坏的古树名木制定“一树一策”保护方案,进行科学救护。此外,要加大对古树名木保护的资金投入,足额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
当前,古树历史文化价值、美学景观价值、种质资源价值、生态价值、科研价值等尚需深层次开发,各方应认识到位,做到保护和开发并重,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这需要行动的力量,需要资金、技术、人力的支持,更离不开各级部门的联动和自上而下的合力。相关部门还应当主动发挥主体意识,依据自身定位挑起古树保护和开发的重任。(张忠德)
【 编辑:韦幸文 作者:张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