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森林 >  正文

雁荡山森林史话

来源:温州花卉|0 时间:2010-04-07 00:00:00

字号

  雁荡山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地形复杂,历来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据考证,秦汉以前由于雁荡山基本上没有人类的林业生产活动,因而保留着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的原始森林。

  但雁荡山森林经营活动有记载的却要迟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写:“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又说雁荡山“林莽所蔽”。这是雁荡山林业的最早一次活动,距今达1000年,但以伐木开始。

  据元代李孝光记载,唐代中叶(8世纪末)雁荡山建丘比塔寺时(雁湖畔),寺前有“棠梨花数十百株,皆俨然成行列”,当然,李孝光见到的棠梨花到底植于何代已无法考证。不过,据史载,唐代曾下令所有的通道两旁植遍树木,“以荫蔽行人往来”。丘比塔寺僧人也许响应朝庭法令,开展植树,亦未可知。

  李孝光在另一篇《秋游雁荡记》中提到“雁山无土田桑枣。两山束涧,人行尽日曲折在水中,又多篁竹,草长没人……其木杉桧豫章”可见元代时雁荡山已经多有植树,森林也不是纯粹的常绿阔叶林了。

  明代时,雁荡山森林记录较多,能仁寺有“方竹数握,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中杖,老柯斩伐殆尽矣”,西石梁洞“内多芭蕉,新箨高下,渐已成林”(《徐霞客游记》)。雁荡山郛下岭驿舍“门内有豫樟树,四人萦手恝之,不尽十咫。后庭罗生皆美人蕉,路旁多茶梅,盛花一色”(明·陶望龄《雁山记载》)

  明太祖朱元璋曾就植树颁布法令:一是下达植树任务,要求“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屯田的士兵,每人须种植桑枣百株,其它像棉栗胡桃之尖,也应“随地所宜种植”。二是明确规定奖惩命令各级政府官员督促检查下达的植树任务。对利用空地植树的实行免税,而对不完成任务的进行惩罚。明初都南京离雁荡山很近,雁荡山人理应响应朝庭号召大力植树。

  清代雁荡山西内谷“松枫满目”(陈梦说《游雁荡记》)。灵岩寺“寺后树百尺,皆负墙百立”(周清源《游雁荡山记》)。据史记栽,清代乾隆帝倡导清明植树,他有《种树戏题》诗:“清明时节宜种树,拱把稚松培植看。欲速成非关插柳,挹清芬亦异滋润。育才自今求真干,洁矩因之恩任官。待百十年距云远,童童应备后人观。”可能受乾隆的影响,晚清道人王志永(本籍人)率众到雁湖广种茶树,拉开了“雁茗之乡的帷幕。但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雁荡山大面积森林惨遭兵燹。

  民国时期有识之士蒋叔南于1914年会同潘耀庭、蒋季哲在灵岩寺一带栽植松、柏5万株,现已成为参天大树,孙中山之子孙科游雁荡山也按母嘱在真济寺栽植桂花林200株,至今仍保存20多株。

  解放后,雁荡山基本上年年组织造林,但也随政治运动毁掉很多森林。20世纪60~70年代,栽植的林木以油茶、泡桐等经济树种为主,70~80年代栽植多是柳杉、杉木、松树等用材种树。80年代初山林定权发证时,国有林曾遭受大面积破坏。

  自1978年雁荡山风景区管理局成立后至20世纪末的20多年间,雁荡山共植树1500万株,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风景林。

  目前,雁荡山风景林基本属于人工林和次生林两类。1961年前后,国营雁荡山林场进行大规模的人工造林,所建的风景林大都以针叶树为主,且连片集中,林相整齐,如净名坑的松柏林,马鞍岭头的柳杉林,大龙湫的柳杉、柏木林,雁湖岗的柳杉林,松溪的松树林等等。1984年雁荡山风景区对景区内山林山场,实行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的三级封山育林,山林植被得到很快恢复,形成向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演替的次生林,如南坑针阔混交林、观音峰的青冈栎群落、响岭头的香樟、木荷常绿阔叶林等。

  现在,雁荡山风景区中心地带的森林覆盖率已达81%,林木葱郁茂盛,生意盎然,而各景点,旅游村头的一些古树点缀其间,突出了雁荡山饱经沧桑的特点。如雁荡山蒲溪下游的黄连木,胸径175厘米,村龄560余年。龙洞的紫藤,灵岩寺前的银杏等都在百岁以上,这些名木古树或形态优美,或苍秀遒劲,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人文价值,为这座名山增添了无限的神韵。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