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荒漠化地区的成因是某些人为压力而产生的,在荒漠化的定义中人类活动也是主要原因,发生的机理是复杂的。基于自然因素的土地破坏也是荒漠扩大和深化的原因,这与由于人为因素使非荒漠地区变成荒漠状态在本质上是不同,但其结果类似,理论成因不同。一般认为人为因素是主要的。例如降水量和温度条件较好的地区荒漠化,人为因素是主要。但是,在极度干旱、生物基础脆弱的地区。多数情况干旱等异常是自然条件荒漠化的起因,作用相对较大。
1.自然因素
异常气候使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的抵抗力下降,特别是干旱会给予决定性的打击。干旱导致的作物欠收直接与严酷的饥饿相关,草地放牧能力的下降导致家畜饿死。并且,本来肥沃程度低的土壤随着干旱进一步恶化,而且发生风蚀,灌溉农田蒸发加快,加速了盐类的蓄积。
其次,大雨也是使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之一。而在植被贫乏和土壤基础脆弱的干旱地区,即使总降雨量少,但也由于对于降雨的抵抗力弱,容易发生土壤侵蚀。
气候变化由于整个地球热收支变化引起,对大气环流和海流产生影响,甚至引起大气中热量和水汽区域分配的变化。在某地区分配比平常年份显著高或低时会出现异常气候。
地球获得的大部分热能是太阳能(日照量),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中有太阳活动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而大量的合成化合物排放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等也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
另外,由于荒漠化,荒废的地面将进一步促进气候干旱化这种恶性循环。因荒漠化而裸露的地面引起日照反射率的增加;气温由于日照吸收量减少而下降;下沉气流增强从而雨水变少。事实上荒漠化的确给围绕该地区的气候环境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2.人为因素
荒漠化直接由土地或植被的破坏引起。不仅农牧业利用土地,而且矿产资源的开发、城市化、工业化或观光旅游等也都利用土地,其所需能源都是由化石燃料提供。
农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需要大的面积,因而荒漠化的面积也是最大的,但由于农业以自然为对象,所以如果能确立合理的土地利用技术,也有可能减轻荒漠化。
(1)牧畜(游牧,放牧)
家畜消费的植物量超过植物生长量的界限时,即过度放牧,将超过植被破坏,加快地表面的裸露而成为风蚀或雨蚀的原因。当降雨丰富,植被繁茂时,家畜数量迅速增加,但其后如果发生干旱,植被衰退时,就必然要调整家畜数量。然而,实际上这种适应是相当难的,多数情况会引起荒漠化。而且,近年在各地推行游牧民的定居政策,但在限定地区进行放牧引起家畜的集中化,为了获得燃料采伐周围树木等,很多情况对植被管理带来不好的结果。
由于牧畜需要大面积的草原,在荒漠化面积形成的各种原因中,过度放牧所占的比例最大,所以在确定与植被相平衡家畜头数的同时,正在寻求改善放牧方式。
(2)干式农耕(依赖降雨型农业)
用仅依赖自然降雨的农作法,在很多冬雨型降雨量为250~500mm的地区和夏雨型年降雨量400~600mm的地区,大量栽培小麦和高粱等谷物。
为了利用土壤中贫乏的水分,必须至少停种休耕1~2年,然后利用其间畜积在土地中的水分进行耕作。所以,在休耕期间,旱季易引起风蚀,雨季易引起水蚀,特别是因干旱年和粮食不足不得已缩短土地裸露化,引起土壤侵蚀。另外,为了现金收入的经济作物栽培也引起土地的过度使用和耕地过度扩大。同时,耕地内的放牧、烧荒耕种等也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原因。
(3)灌溉农业(绿洲农业)
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其生产量的比例高于其他农作法,而且由于生产稳定,今后会进一步加快开发。但是,引起水资源枯竭和土壤盐碱化(盐类蓄积),则是灌溉农业的最后结局。
由于连续的灌溉引起地下水位上升使存在于土壤中的无机盐类溶于水,通过毛细管作用向上输送,故地面附近土壤的盐分浓度将会增高。而且,由于水的蒸发,在地面只有盐类残留蓄积,这就是所谓的土壤盐碱化。由此会阻碍植物生长发育,使其枯死。
除此之外,很多荒漠化也是由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的,例如采伐荒薪炭用的树木,干旱地区的大部分能源是树木的树叶,由于其消费量大,也被认为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
综合而论,荒漠化的原因是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两个方面综合形成的结果。二者相互影响,交替演变。历史各时期是如此,而近代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干扰能力达到空前水平,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冲击使本已向荒漠环境演变的变化过程加剧,使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并已成为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