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动物 >  正文

曙光初露,扬子鳄能否摆脱灭绝命运?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0 时间:2013-03-05 00:00:00

字号

  近日,安徽省出台《扬子鳄饲养繁殖通用技术标准》,并将于今年3月4日起实施。《标准》不仅填补了我国扬子鳄养殖标准空白,也为各地扬子鳄的人工养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扬子鳄人工养殖技术取得新进展,人们关注的视线再次聚焦到了野生扬子鳄。近日,《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就野生扬子鳄野外放归等问题,对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余本付进行了专访。

  生存现状:野生扬子鳄总量仅为野生大熊猫的1/10

  与恐龙同时代的“活化石”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原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干扰和湿地的减少,野生扬子鳄的分布范围逐渐缩减,种群数量锐减,濒临灭绝。

  据余本付介绍,保护区管理局对野生扬子鳄实行5年一次本底普查,两年一次重点调查,每年一次动态监测。2012年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野生扬子鳄仅剩150多条,相当于大熊猫野生总数的1/10。

  为拯救这一极度濒危物种,1982年,安徽省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成立,并开始了在扬子鳄野生种群和栖息地保护恢复,以及扬子鳄人工繁殖方面的不懈努力。

  解决之路:人工饲养繁殖缓解扬子鳄灭绝危机

  随着人工繁育扬子鳄技术的逐渐成熟,养殖扬子鳄数量不断增加。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繁育基地,总面积150亩的几口水塘里,栖息着近万条人工饲养繁殖的扬子鳄。

  余本付告诉记者,目前,繁育基地人工养殖扬子鳄数量超过1万条,并具备年产幼鳄1500条的能力。但由于条件有限,数量庞大的扬子鳄只能蜗居在保护区管理局的水塘里,另有500条生活在郎溪县高井庙林场。

  目前,正处冬眠阶段的扬子鳄“挤”在保护区管理局的20多间越冬房里等待春天的到来。由于越冬房面积紧张,有些扬子鳄只能在走道里过冬。

  余本付说,往年一年新繁育的扬子鳄有1000条左右,去年是繁殖研究中心有史以来最大的鳄鱼生育高峰,孵化出约3000条小鳄鱼。

  养殖扬子鳄的“鳄满为患”与野生扬子鳄的“极度濒危”形成鲜明对比。将人工繁育的扬子鳄放到野外,复壮野生扬子鳄种群,这成为改善野生扬子鳄极度濒危现状的重要途径。

  2003年,根据扬子鳄保护与放归自然工程规划,保护区开始实施扬子鳄放归与再引入工程,在保护区原有扬子鳄栖息地投放人工繁育的扬子鳄,同时在历史上曾有扬子鳄分布的地区重建栖息地,实施扬子鳄再引入工程。

  野外放归:为扬子鳄种族不断壮大创造条件

  自扬子鳄野外放归工程启动以来,保护区先后实施野外放归活动8次,向自然界投放了48条扬子鳄。目前,这些放归的扬子鳄均已适应当地生活环境,并开始繁育后代,累计产卵5窝88枚,自然孵出幼鳄54条,扬子鳄野外放归取得阶段性成果。

  好成绩的取得源于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10年来的不懈探索与研究。

  2003年,保护区在保存较好的红星保护点投放了3条体格健壮、血缘较远的成年扬子鳄,实施了首次扬子鳄野外放归。在为期7个月的无线电跟踪监测中,科技人员发现被放归的扬子鳄均未离开栖息地,次年还产下1窝鳄卵。

  随着首次野放的成功,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余本付告诉记者,由于扬子鳄自然保护与农村生产生活之间存在“人鳄争地”的矛盾,当地老百姓存在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区在提高当地老百姓保护意识的同时,调整野放策略,逐步把放归地由现有的栖息地转向新恢复的栖息地上。他们选定郎溪县高井庙国有林场为新的放归点。

  高井庙国有林场原来就有扬子鳄分布,且人为干扰较少,栖息地容易恢复,是扬子鳄再引入的理想场所。从2004年开始,保护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恢复扬子鳄栖息环境,培植食物链。他们在高井庙林场兴建库塘57口,恢复湿地80公顷,并投放了大量的鱼、虾、田螺、河蚌等扬子鳄饵料。2006年,保护区首次在高井庙林场放归6条人工繁育扬子鳄。监测显示,放归的扬子鳄完全适应野外生活环境,顺利繁育了后代。随后,保护区又多次在高井庙林场进行了扬子鳄的野外放归工作。

  作者:李娜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