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马从名字上讲应该是“河中的马”,但它的外形看起来并不像马,倒略似一只特别大的猪,而且在进化过程中也与猪类的亲缘关系更为接近,所以管它叫“河猪”似乎更为合适。它是陆地上仅次于象的第二大哺乳动物,体躯庞大而拙笨,体长为350—450厘米,尾长约56厘米,体重3000—3500千克,但比较矮,四肢特别短,肩高只有140一165厘米,还不及象的一半高。有一个粗硕的头和一张特别大的嘴,比陆地上任何一种动物的嘴都大,并且足可以张开呈90度角。嘴里的牙也很大,门齿和犬齿均呈獠牙状,是进攻的主要武器,下门齿不是向上生长,而是像铲子一样向前面平行伸出,长度可达60一70厘米,重量为2一3千克,犬齿的长度也达75厘米左右。眼睛、鼻孔、耳壳等都生在面部的上端,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皮肤很厚,背部和两侧的厚度可达4一5厘米,呈黑褐色兼赤紫色,光滑无毛,仅在嘴端、耳内侧和尾巴上有一些毛。前后肢上各有大小几乎相等的4趾,趾尖有蹄,其形状如同扁爪,趾间略微有蹼。
河马分布于非洲的东部、中部、西部和南部等广大地区,共分化为4个亚种,指名亚种分布于苏丹、埃塞俄比亚等地;东非亚种分布于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西非亚种分布于安哥拉、尼日利亚、加纳等地;南非亚种分布于南非的德兰士瓦、苏禄兰等地。一般生活于河流、湖泊、沼泽附近水草繁茂的地带,有些栖息的海拔高度可以达到2400米。河马的身躯虽然庞大,但在水中的姿态还是十分优美的,从河水中走出来时,看上去就像一节闪闪发光的圆枕木。但在炎热的太阳下,体表带着泥水更能使其免受烈日的曝晒。有趣的是,它的皮肤的汗腺里能分泌一种红色的液体作为天然防晒剂,以湿润皮肤,常被误认为是排出来的血,称为“血汗”。因为它的皮肤非常敏感,长时间离开水便会干裂,所以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懒散地呆在水里,靠水的帮助来调节体温并防止皮肤干裂,夜间睡觉则在岸上。它的视力很差,甚至在水面以上也看不清东西,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生活,因为水下常常十分浑浊,根本无法看到远处。河马喜欢营群栖生活,由雌兽统领,每群20—30只,有时可多达百只以上,尤其是在水草稠密的地方,平均每5.5平方米就有一只。它有一套特殊的、如同阀门一般运用灵活的肌肉组织,在潜水时能将耳朵和鼻孔关闭起来,每次潜水时间可达5—10分钟左右,但不像水生哺乳动物那样在生理上有对水的适应能力,在陆地上生活的时间也很长,能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奔跑,因此只能算是一种半水生动物。平时河马将全身没入水中,只把耳朵、眼睛和鼻孔露出水面,这样不仅能够正常呼吸,而且能够及时发现危险而不被敌人察觉。除了安全和凉爽外,水也能帮助支撑其庞大而沉重的身体,使其在水中行走自如。
河马没有固定的繁殖季节,雌兽的怀孕期为210—255天,在水中生产,每胎产1仔。初生的幼仔体重为40—50千克,出生后5分钟就能行走和游泳。仔兽出生后,雌兽便进行细心地照顾,在水中授乳,仅让它们在看得见的范围内活动,并耐心地教它们游泳和打滚,保护它们不受到伤害。此后的几个月里,雌兽常带着它的幼仔远离群体生活,因为幼仔可能会被凶残的雄兽杀死,或者受到鳄鱼的攻击。4—6个月以后,幼仔就能吃草了,哺乳期约为1年,3—5岁性成熟。寿命大约30—40年。
河马是非洲的代表性动物,原来分布于非洲的大部地区,几乎所有水草丰盛的河流和湖沼中都有栖息,后来由于经受不住人类活动的挤压,逐渐退居到狭窄的荒野沼泽地带,数量也大为减少。人们猎捕河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它的肉和脂肪,它的皮还能用来制做盾牌、皮鞭、手袋、钱包和皮带等工艺品,牙还可以充当象牙的代用品等。
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河马则在加纳被列入附录III。目前在一些地区,由于采取了较为有效的保护措施,使河马种群得到了迅速的增长,开始到离河岸越来越远的地方去觅食,暂时避免了濒临灭绝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