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动物 >  正文

宝岛奇鸟——黑长尾雉

来源:动物世界 时间:2009-10-19 00:00:00

字号
  黑长尾雉,也称“帝雉”,雄鸟体长70—90厘米,雌鸟体长53厘米。雄鸟脸部皮肤裸露呈红色;体羽大都深蓝色,两翅各有一条白色横斑,尾长超过0.5米,为黑色并具有白色横斑。雌鸟通体橄榄褐色,上体有棕褐色横斑和白色斑纹,尾棕栗色,具黑色横斑。虹膜红褐色或淡褐色,嘴角褐色;腿、脚绿褐色。

    黑长尾雉分布于台湾的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嘉义、花莲、高雄、屏东、台东等县境内的中部山地。

    黑长尾雉栖息于海拔1700一3800米的原始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常单独活动。白天多活动在森林茂密、林下灌木发达而又不甚密集的林中地上,早晨和下午活动较频繁。中午活动较少,或休息,或沙浴,晚上独栖于树上。上树时常从低枝逐级往上跳跃。性情机警,遇到危险立刻逃进密林深处或往下坡急飞。活动区域较为固定。常沿固定路线活动。活动时一般悄然无声,偶尔发出“咕,咕,咕,咕”的声音。杂食性,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常啄食植物的叶、根、茎、花、果实和种子,也吃蚂蚁、蚯蚓、昆虫等动物性食物,觅食活动主要在地面,常常边走边觅食,并不时左右观察,甚为警觉,所食植物种类主要有清饭藤、长梗紫麻、玉山悬钩子、水麻、虎杖、五节芒、赤杨、车前草、早熟禾、台湾泽兰等。

    繁殖期为3一7月。3月初即开始配对。多为一雄一雌的单配制,偶见一雄二雌的现象。求偶期间雄鸟之间常发生殴斗。营巢于林下草丛中,极为隐蔽。巢甚简陋,主要由雌鸟在地上挖掘一浅坑,内垫以枯细草茎、草叶和羽毛即成。每窝产卵3—10枚,卵呈乳白色,微具褐色细斑。孵化期26—28天。初生的雏鸟额羽杂黄色,头顶、后颈和上体棕褐色,腰的两侧各有一条浅棕白色的纵纹,翅和尾浅棕红色,下体浅黄灰色,胁后有一条向下的黑棕色纵纹。

  黑长尾雉的数量已经非常稀少,由于台湾东西横贯的公路完成,又开辟一条直抵玉山的公路,这种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活动,正将濒临绝灭的黑长尾雉逼到死角。


作者:李湘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