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在建设首个农产品碳足迹因子基准数据库,目前已完成小麦、玉米、水稻、苹果、柑橘、花生、蔬菜、甘蔗等农产品的碳足迹因子数据集,形成了基于省级行政区的农产品碳足迹排放基准。
中央气象台5月20日发布今年首份《全国夏收夏种气象服务专报》,意味着全国夏收夏种气象服务正式启动。夏收夏种期间,天气条件预计总体较好,利于开展夏收夏种。
近日,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发布《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公报(2024年)》,反映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现状、水土保持成效,科学指导流域水土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增强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支撑流域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5月20日是世界蜜蜂日。今年中国主会场活动在北京知蜂堂蜂博园开幕,活动主题为“亲蜜无间”。在现场,蜂产业专家、行业领袖共同呼吁全社会践行“蜜蜂友好”理念,关注蜜蜂生态价值等,助力地球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部在5月16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全国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基本批复完成,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近年来,无处不在、无时不至的寄递服务在推动快递业务量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快递包装的大量使用和废弃,引起广泛关注。当前,快递企业在绿色包装方面有哪些探索?下一步,如何推动快递包裹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
搭乘地铁或公交、新能源车出行、节约用电……这些都能帮你积攒个人碳减排量。2025年5月,武汉市民魏女士用4.5万克碳减排量抵扣90元房贷利息的新闻引发热议。这标志着中国将个人碳账户与金融信贷体系联动的创新模式进入实践阶段。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作出全面规范,进一步夯实了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制度基础,为更好发挥督察利剑作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重要保障。
当前,科技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已成为应对生态威胁的重要手段。通过技术创新,人类不仅能更高效地监测和治理污染,还能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修复受损生态系统。
近日,科研人员首次公布在我国空间站发现的一个微生物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天宫尼尔菌(Niallia tiangongensis)”,相关科研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