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碳金融 >  正文

ESG成发展“必选项”,企业如何算好绿色减碳“经济账”

来源:封面新闻 时间:2024-04-30 10:13:57

字号

近年来,资源回收再利用成为了科技制造企业ESG战略的重要落点。在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创新创变的科技制造业,积极拥抱ESG理念,付诸实际行动,并在ESG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履行社会责任、提高治理水平的践行者。

回顾2023年,国内外ESG信披相关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尤其是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发布的首批可持续披露准则格外受到业界关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企业将ESG因素纳入投资决策中,ESG整合、影响力投资等策略也成为了各大头部企业探索的重点。

4月29日,TCL科技公布了2023年ESG报告,首次披露ESG治理架构。根据报告,TCL科技旗下19家公司通过ISO14001体系认证,6家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认证,5家获得省级绿色工厂认证。

在践行ESG探索中,企业如何平衡企业社会效益和自身利益?目前,各大头部企业正积极推进碳排放数字化的落地,未来碳排放数字化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带着系列问题,封面新闻走访了TCL华星武汉制造基地,寻找企业ESG探索取得实效的案例。

如何实现全链条绿色减碳?

设计、制造、报废同向发力

走进TCL华星武汉制造基地,这里分布着TCL华星的t3、t5和t4工厂。其中,t4 是OLED柔性产线,规划做到4.5万片/月,主要聚焦高端、柔性、折叠的手机屏。

据介绍,前不久,小米SU7车载的16.1吋中控生态屏就由TCL华星独供。去年,该基地的t4产线刚获批了国家级绿色工厂。

“现在三个厂区,设计年光伏发电量大概是3300万度电。此外,通过能源管理系统对能源进行精细化管控。目前,整个基地年化节约用电量4800万度,经济效益接近3000万。”据TCL华星武汉制造基地副总经理陈晖介绍,在碳管理方面,武汉TCL华星基地积极推动清洁能源使用,尤其是在供电光伏方面,累计也投了1.3亿元左右,整个武汉基地所有厂区的厂房做了全面光伏的铺设。

显示屏幕制造,又是如何与减碳联系在一起的?

据TCL华星副总裁窦燕介绍,在产品设计上,通过模组减重、IC减量,以及提高可再生材料比重等多种手段,实现设计减碳。在生产制造上,利用数智化技术,缩短工艺流程,改良生产设备,扩大光伏发电规模等实现生产减碳。在产品报废上,参与回收拆解,实现资源再利用。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到最后的回收,实现全链条的减碳。

陈晖告诉记者,除了在生产环节去降低能耗以外,在基地内,还有很多厂内的自循环,包括水和液体。去年,通过自循环系统,基地固废回收率达到了92%,基本实现了无废工厂目标。

以水循环为例,陈晖说:“整个生产用水量巨大,主要是基板在清洁过程中用水非常多。我们整个武汉制造基地光水处理方面投了10亿元左右,设计年回收量达到3800万立方米,据换算,三年即可回收一个东湖,每年大概是1亿元的经济效益。”

如何让ESG成为核心竞争力?

让外溢化成本调整为企业内化

一家以实体制造为主的企业,为何不惜砸下重金,要在绿色、资源循环上下大力气?在社会效益和企业利益两端,如何做到平衡?

“ESG是商业文明进化到现在必须考量的一个问题。”在窦燕看来,过去发展产生的成本,有一些是通过外溢化的方式,让环境吸收承担了。今天要把外溢化的成本调整为让企业内化,要更多考量环境、政府、消费者的诉求。

“目前看ESG确实给企业带来了一些成本,但是作为一个可持续性发展产业,特别是在气候如此大变化的情况下,要有更高、更远的考量,这是大企业或者链主企业的责任,持续牵引产业转型升级。”窦燕说。

2024年,距离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提出ESG已经20年了,在推广ESG理念及原则的20年里,关于ESG的声音中从来都不缺少争议,然而随着ESG概念的普及和落地,不难发现,近年来ESG在争议中越来越火热,越来越成为企业的“必选项”。

窦燕表示,ESG不应是企业的负担,而要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来体现。推行ESG对企业本身是有好处的。能源消耗是一项重要成本,通过节能减排,每年至少实现3%~4%的能源成本降低。而且设计低功耗的环保产品,消费者也愿意买单。“从市场准入看,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显示产业必须接受全球化的标准,中国证监会已经把ESG作为上市企业未来的强制性披露要求。”

窦燕坦言,要把ESG看作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工具,也是差异化竞争力的来源。在当下越来越多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产品付费。因此,这不是企业负担,而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的话来说,绿色发展在今天已经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谈及碳排放数字化未来发展方向,窦燕表示,从过去的经验看,数智化对于制造业减碳是有标志性的作用。很多东西只有量测了,分析它的异常,才能针对性做减碳。“碳的数据越来越多、越来越透明,我们希望推动碳资产的市场交易定价,从机制上激励这方面创新的企业,使他们能从市场上得到交易变现的机会。很多企业已经在内部做碳交易定价,未来希望在外部也可以进行碳交易定价。随着中国双碳工作的深入推进,相信这里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商业机会。”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