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近年来,从矿山修复到智慧监测,从基因库守护到生态廊道建设,我国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联合国粮农组织21日宣布6项新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和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
5月22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在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平台投用。
英国牛津大学日前发布消息说,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绘制出迄今最完整的全球河流地图,为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洪水预测、气候风险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持。
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正在全方位影响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加剧饥饿、不安全和流离失所情形的发生。报告敦促非洲各国政府、发展伙伴和私营部门加快气候智能型投资步伐,以更强的紧迫感改善早期预警系统,增强气候韧性和适应性。
我国正在建设首个农产品碳足迹因子基准数据库,目前已完成小麦、玉米、水稻、苹果、柑橘、花生、蔬菜、甘蔗等农产品的碳足迹因子数据集,形成了基于省级行政区的农产品碳足迹排放基准。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关系着人类的永续发展。我国研究人员论证了极地在实现SDGs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指出极地区域可能已经成为限制全球实现SDGs的“短板”。
中央气象台5月20日发布今年首份《全国夏收夏种气象服务专报》,意味着全国夏收夏种气象服务正式启动。夏收夏种期间,天气条件预计总体较好,利于开展夏收夏种。
近日,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发布《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公报(2024年)》,反映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现状、水土保持成效,科学指导流域水土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增强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支撑流域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米歇尔·利诺19日在成都表示,当前全球面临越来越多的气候极端事件,未来大坝建设要采取预防性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