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8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审议《关于十九届中央第九轮巡视情况的综合报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七方面21项举措。旨在锚定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日前,国家发改委举行上半年经济形势媒体吹风会,国家发改委运行局局长李云卿在会上回复今年围绕能源安全稳定供应采取措施以及能源迎峰度夏保障情况的提问时表示,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促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多发满发、能用尽用。大力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目前第一批项目已开工超过9500万千瓦。
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的普遍共识,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各国的一致行动,新能源也成为了各国竞相角逐、争相投入的重点领域,是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主要战场。
今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总体实现高速增长,产业链主要环节保持强劲发展势头。记者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获悉:上半年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在45%以上。其中,多晶硅产量约36.5万吨,同比增长53.4%;硅片产量约152.8吉瓦,同比增长45.5%;电池片产量约135.5吉瓦,同比增长46.6%;组件产量约123.6吉瓦,同比增长54.1%。
近几年,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能源转型,许多国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相比于传统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普遍存在间歇性、波动性问题,需要依靠储能技术来进行调节,发展储能成为各国能源转型的重要一环。
记者7月19日从国家能源局获悉,截至6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24.4亿千瓦,同比增长8.1%。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4亿千瓦,同比增长25.8%,增幅最大;风电装机容量约3.4亿千瓦,同比增长17.2%;水电装机容量约4.0亿千瓦,同比增长5.9%。
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行业持续快速发展,不仅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也为经济增长和“双碳”目标实现注入新动力。
点评嘉宾
丁怡婷,人民日报社记者
点评观点
通过一揽子政策支持措施,重点解决新能源“立”的问题,有助于更好发挥新能源在能源保供增供方面的作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红榜TOP
黑榜TOP
第七十八期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碳市场怎么建,中央层面给出了明确的路线图。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对外公布。《意见》明确,要坚持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碳市场,有计划分步骤扩大实施范围、扩展参与主体。
第七十七期
8月15日是全国生态日。2005年的这一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引领之江大地发生绿色蝶变。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理念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和行动指南。二十载光阴流转,源于浙江余村的思想星火,已燎原成神州大地的磅礴实践。“两山”理念重塑美丽中国,神州大地焕发新绿。
第七十六期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提供水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缓解气候变化等多种功能,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对维护各国生态、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当地时间23日至31日在津巴布韦举行。我国是湿地资源丰富的国家。加入公约以来,我国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法律文件,成立跨部门的国家履约委员会,加强了对包括82处国际重要湿地、600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内的湿地生态的保护管理,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取得显著成绩。
第七十五期
6月23日至29日是“全国节能宣传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也是我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5周年。从绿色低碳出行到生活垃圾减量,从“绿”电点亮生活到开发节能建筑……中国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实践书写绿色低碳发展的新答卷。
第七十四期
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库,更是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生命共同体”。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联合国呼吁“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海洋”。6月9日至13日,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将在法国尼斯举行,总主题是“加快行动,动员所有行动者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当前,中国已迈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海洋事业迎来重大历史机遇期。唯有以生态优先的理念经略海洋,海洋福祉才能绵延不绝。
第七十三期
法典长卷启,青山入画来。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这份承载着护航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历史使命的重要法典草案,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据悉,这是继民法典后,我国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是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也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法立则青山常在,制明则绿水长流。
第七十二期
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凝聚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2015年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建立以来,督察就如同一柄利剑,守护着祖国的绿水青山。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引领督察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开展,将有助于继续发挥督察利剑作用,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第71期
中共中央宣传部9月15日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这十年,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
第70期
8月31日至9月5日,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国家会议中心和首钢园区举办。今年服贸会以“服务合作促发展 绿色创新迎未来”为主题,新设面积达16700平方米的环境服务专题展,全面展示生态环保、绿色节能技术和应用。从个人生活、到城市建设,再到产业发展,“绿色”“低碳”的身影在服贸会上频频出现,折射出中国推动绿色发展步履坚定,以及绿色低碳转型蕴藏的巨大机遇。
第69期
近日,河南汝州市抽水抓捕鳄雀鳝的现场直播引发大量网友关注。鳄雀鳝原产于北美,因鲜有天敌、性情凶猛、无所不吃等特点被称为“水中杀手”,是国家重点围堵的外来物种,近年来,在我国湖南、广东、广西、四川、江苏等多个省份均有野外分布记录。专家表示,国内水域出现的鳄雀鳝,绝大多数源自养殖者盲目放生。对鳄雀鳝而言,放生似乎是善举,可对其他水生动物而言,这就是放虎归山、是助纣为虐。
第68期
近年来,在社交媒体的推荐下,“野生”网红打卡点吸引了不少网友“种草”,但这些地点多处于危险点位,有些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缺乏旅游配套设施,看似风光独特,却潜藏安全隐患。近日,龙漕沟山洪遇险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对“野游”的关注,野游点网红打卡风何时才能被刹住?“野游”酿成安全事故谁该负责?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第67期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工业领域降碳成为事关企业发展的必经新赛道。8月1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六大重点任务,包括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深入推进节能降碳、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
第66期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的普遍共识,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各国的一致行动,新能源也成为了各国竞相角逐、争相投入的重点领域,是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主要战场。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先立后破,有效促进新能源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从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不断迈进。
第65期
随着北半球逐渐临近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叠加今年气温异常升高影响,多个欧洲国家正经历高温“烤”验。酷暑高温给民众生活工作、森林防火、农业生产和能源需求等带来极大挑战。世界气象组织7月19日预测称,当前正席卷欧洲的热浪将持续多日,而高温等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将至少持续至本世纪60年代。
第64期
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已上线交易整一年时间。截至7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超1.94亿吨,远超同期欧盟及韩国市场成交量,位居全球碳市场首位,累计成交额近85亿元人民币。目前,中国的全国碳市场是世界上运行的规模最大碳市场。全国碳市场的建立运行,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它与政府管理共同构成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双轮驱动”。
第63期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动真碰硬,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第62期
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日,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在京举行,会议以“统筹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数十位常委共聚一堂,协商议政,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