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蝠物种特征:
[识别特征]蝙蝠科中的大型种类。体长90-103mm,前臂长61-85mm。第5指甚短,指尖仅及第3指第1指节约1/2或1/3的部位。背毛烟褐色,腹毛略淡,由基部深褐色至端部渐变为灰褐色,面部几乎裸露下颌中央有一小簇深色硬毛。耳前折不达吻端,耳屏肾形,足连爪超过胫长之半。
分布 本种分布于中国南部、东南亚及印度东北部,国内记录见于云南、四川、贵州、江苏、江西、安徽、陕西及湖北。 生境与习性 栖息于海拔400-1700m的大岩洞中,常数只结成小群悬挂于岩洞顶壁,有时也可多至十余只。夜间出洞捕食飞虫。黎明前归洞。同洞常可见大群的折翼蝠和其它种蝙蝠,但不混群,可能有长途迁移习性。 种群数量 各地数量均很少,种群的栖息地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致危因素 栖息地遭破坏,很多栖息洞被开辟成旅游景点。由于大夜蝠与其它大群蝙蝠同占一洞,洞中积有大量粪便。洞区农民入洞点火照明取粪,迫使洞内蝙蝠弃洞或被杀。此外,在洞区周围的一些农田和林地不合理地使用杀虫药剂也造成蝙蝠丧生。
现有保护措施 未列入国家保护动物名录。四川省将其列入省保护动物名录。IUCN 将本种列为接近受威胁的低危 (LR/nt)。
保护措施建议 列入国家保护动物名录。保护各地已知的栖息洞。在洞口竖立告示牌,注意保护蝙蝠和它的栖息环境,洞区附近的田林至少做到慎用杀虫药剂。
-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