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重点要闻 >  正文

红色土地上正在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25-09-03 11:18:53

字号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民谣,道出了革命老区人民为民族解放付出的巨大牺牲。从太行山麓到大别山区,从沂蒙腹地到冀中平原,老区人民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抗战的坚强堡垒。而今,这片被英雄鲜血浸染的红色土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绿色嬗变。


多数革命老区地处省际交界的山区丘陵地带,复杂的地形曾在战争年代形成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然而,交通不便、资源开发受限等因素,也长期制约着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很多革命老区的生态资源丰富,为发展特色农林产业和生态旅游提供了基础。也有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敏感脆弱,如黄土高原、南方红壤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严重。还有一些老区面临资源开发的历史欠账,矿山裸露、地表塌陷、地下水污染、固体废弃物堆积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活。


近年来,党和国家部署实施了一批支持措施和重大项目,许多老区也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福建长汀曾因水土流失严重而被称为“红色沙漠”,经过20多年的系统治理,通过实施山地植被恢复、小流域系统治理等举措,实现了从“山光水浊”到“绿富美”的涅槃重生,治理经验入选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曾经深刻体会到生态赤字带来困境的长汀人,也因此更加珍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近年来,长汀坚持将水土治理与发展生态产业相结合,鼓励群众种植杨梅、甜橙等经济作物,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观光等新业态,不断释放水土流失治理的生态红利。


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许多革命老区也曾因粗放发展付出过环境代价。一些老区的矿产资源丰富,比如,浙江省长兴县煤山镇因煤得名,山西阳泉的煤炭、铝矾土、石灰岩资源丰富,但长期的资源开采给这些区域带来了土壤退化、生态失衡等问题。只有实施系统的生态修复,才能让满目疮痍的土地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如今,阳泉的废弃矿山变为沃野良田、葱郁林海,长兴县煤山镇的森林覆盖率达98%以上,为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福祉。


还有一些地方立足产业基础,积极探索绿色转型新路径。山西吕梁围绕煤炭、焦化等传统产业,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和跨产业的循环体系,利用焦化副产品发展氢能,依托铝土资源延伸高端制造产业链,对自身优势进行再挖掘和提升。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所在地河北涉县,具有悠久的钢铁工业发展史。现在,这里的高端结构钢产业集群正茁壮成长。去年投产的邯钢新厂区内,绿色融入了从物料运输、钢铁生产到产品出厂的全过程。


特色农产品种养殖也是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得益于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传统的种养殖技艺,许多革命老区拥有独特的农产品资源,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限于品牌宣传不足、深加工不够等原因,不少农产品只能以初级形式销售,附加值不高。近年来,各地在农产品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化上下功夫,延伸产业链,讲好品牌故事。比如,宁夏盐池不仅在盐碱地上实现了海蟹、南美白对虾和螺旋藻等的规模化养殖,更打造出品牌价值超过130亿元的“盐池滩羊”。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河南省光山县,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油茶之乡”,油茶果不仅可以榨取高端茶油,还能制成化妆品、洗发水等衍生品,真正将“一棵树吃干榨净”。


硝烟散尽,精神永存。近年来,很多革命老区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上发力,不再是简单的“参观旧址+讲解”,而是利用VR/AR、沉浸式剧场、“剧本杀”等科技手段和艺术形式,增强故事的互动性、体验感,让红色历史“活”起来。同时,将红色文化与生态资源相结合,在发展生态旅游、康养度假、研学体验中实现“红”“绿”交融,真正让老区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穿过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那些曾经抗击外敌入侵的战场,已经变成百姓安居乐业的家园,但伟大的抗战精神仍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老区人民接续奋斗,将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写下新的篇章。(记者刘秀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