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动森林“三库+碳库”(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宁德市分行主动作为,引导金融机构以森林资源作为绿色金融创新突破口,为林业经营主体提供更精准、更多元、更便捷的金融服务,有效盘活森林资源,推动“绿色资源”变“鲜活资产”。
蓄水于山 打造生态调蓄水库
绿色是闽东发展最鲜明的底色,作为“三库+碳库”绿色生态理念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多年来,宁德逐绿前行,全市拥有林地面积91.43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分别从1988年的1217万立方米、40.2%提升至2024年的5968.69万立方米、59.7%,居全省沿海设区市第一,并连续3年入榜“中国绿都”二十强。山高林密的绿色屏障不仅防住了沙尘,也带来水的丰盈充沛,成为孕育绿色能源的源头活水。
中国人民银行宁德市分行积极响应地方政府“以林蓄水,以水发电”的循环发展新路子,针对抽水蓄能项目建设总额高、周期长等特点,指导辖内金融机构为华电福新周宁抽水蓄能有限公司量身定制金融服务,及时保障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截至2025年3月末,辖内金融机构对该企业发放贷款余额约22.6亿元。在金融活水的精准浇灌下,该企业充分利用山区巨大的地势落差和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2022年投产以来,已累计发电37.62亿千瓦时,等效减少标准煤消耗量约112.8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75.07万吨。
林下掘金 打造富民兴业钱库
中国人民银行宁德市分行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推动辖内金融机构与宁德市林业局深度合作,创新“非标生产要素+林业经营票证+线上金融产品”的政银企合作模式,推出“林e贷”,即依托宁德市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平台,上传林业产业经营票证,将林业非标资源、资产等作为融资依据,为林业经营主体提供手续便捷、无需抵押、利率优惠的金融产品,为林业融资开辟了新渠道。截至目前,全市已发放“宁德林业产业经营票证”50余份,“林e贷”授信3255万元,用信余额2478.25万元。
据了解,中国人民银行宁德市分行联合宁德市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局等七部门在全省率先制定《宁德市新型农(林)业经营主体金融信用建设工作方案》,加强金融支持林业产业链政策保障,推动辖内金融机构分别与7家金融信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签订授信协议,金额达3.39亿元,精准支持林下药材种植,推进青山变金山、资源变资产。福建天星山农林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茯苓种植、加工与销售的企业,有效利用伐区废树蔸,研究并推广“不断根树蔸茯苓栽培技术”,提高松木资源利用率,茯苓种植规模达2000亩。辖内金融机构了解到该企业资金需求后,第一时间为其办理流动性贷款180万元,进一步激活了沉睡深山怀抱中的绿色资源,辐射带动100多名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藏粮于林 打造多元供给粮库
郁郁葱葱的山林间,有一群特殊的身影穿梭其中,他们不是农人,却与林地息息相关;他们不是商贾,却与农户紧密相连——这是宁德市金融挂职干部以实际行动落实“科特派”制度的缩影。为有效盘活丰富的林业资源,守护生态粮仓,中国人民银行宁德市分行累计选派170名“金融特派员”赴古田、周宁、寿宁等山区乡镇挂职,聚焦林粮间作以及特色林果、菌菇种植,多方走访调研林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普及金融知识,解读普惠政策,提供配套金融服务方案,持续引金融活水润泽森林粮库。
走进素有“高山明珠”之称的蕉城区虎贝镇,目之所及的是林间地头的繁忙景象。李枝英是虎贝镇下洋村猕猴桃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因高山种植的猕猴桃品质好,采摘上市后供不应求。为进一步扩展市场,李枝英急需资金扩大生产规模。虎贝镇“金融特派员”尤瀚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对接,以农场林地租金收益权为质押,仅一天时间就为其办理“福农贷”30万元。驻村一年多来,尤瀚累计为林菌、高山猕猴桃等种植农户办理林业资源要素激活的“林农贷”15户、金额153万元,助力生态饭碗端得更稳。
固碳于木 打造长效封存碳库
近年来,宁德依托森林资源优势,积极创新“碳汇”金融服务。为推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向赋能,中国人民银行宁德市分行充分发挥再贷款引导带动作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金融支持路径,扩大乡村振兴融资抵质押担保范围,指导辖内金融机构以植树造林产生的收入作为还款来源,以预期森林“碳汇”收益权质押作为增信措施,创新推出“碳汇+”融资模式。截至目前,宁德市金融机构基于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发放“碳汇贷”2432.18万元,惠及79户林户,形成良好的绿色金融服务推广价值。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宁德市分行围绕碳排放、林下经济、现代农业等方面,以林业“碳汇”资源为切入点,引导辖内金融机构为拥有林业资源的农户、小微企业等提供“碳汇贷”,切实把生态资源量化为林农手里的“真金白银”。例如,周宁县七步镇后洋、苏家村先后以集体林地成功办理“碳汇贷”,用于发展茶叶、水果等林下经济,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能富”的新路子。(记者 白国丽 通讯员 吴文师 史钰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