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绿色金融 >  正文

应对气候与环境风险 碳市场、绿色投融资等金融手段支持是关键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2-06-02 10:57:38

字号

当前气候问题持续为地球带来威胁,实现碳中和是多数国家的共识。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绿色金融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无论是减污还是降碳,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这就离不开绿色金融。如何发挥好绿色金融的指挥棒作用,如何建立相关标准体系,为金融机构投资绿色低碳领域、规避风险,提供明确的指引?


5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绿色金融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截至目前,绿色金融三大功能正在显现,五大支柱也初步形成,在支持中国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陈雨露称,下一步,央行会着力健全绿色金融体系顶层设计,推动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开展碳核算,稳步推进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同时发展碳金融,以市场化的方式实现控碳减排。


应对气候风险的投融资机会


碳交易市场、绿色投融资等金融手段,碳税、补贴等财政手段,环保要求、行业规划等产业手段及其各种政策组合是国际主流的实现碳中和路径。


在“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表示,金融支持生态环境与绿色低碳转型,主要涉及六个方面,包括完善相关的标准体系,健全核算和信息披露要求,深化发展相关金融工具和市场,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加强金融支持生态环境和低碳转型的国际合作,防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金融风险。


中国绿色金融在金融机构碳核算、气候压力测试、转型金融等方面正逐步完善。


“传统绿色金融主要是支持纯绿或者是接近纯绿的项目,还有大量的高碳企业和高碳项目,他们想转型到低碳,但无法获得绿色金融的支持。未来,我们必须要创建一套新的转型金融体系,把这些归进去。”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期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金融机构也要规避气候变化风险、环境风险等,转而投向绿色低碳领域。


商道融绿董事长、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UNEP FI中国顾问郭沛源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金融机构也可以在碳中和目标中挖掘巨大的机会,特别是在产品创新方面。绿色信贷、绿色债券、ESG投资基金等有利于《巴黎协定》目标实现的产品,将更容易得到政策扶持和市场青睐。在郭沛源看来,金融机构可以先做好两件事情:一是做好气候变化的风险评估工作;二是做好气候相关的财务信息计算与披露。


碳金融、CCER有待发展


根据诸多机构测算,中国2021年至2030年间实现碳达峰的资金需求约为14万亿元至22万亿元,而从2030年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则在百万亿元级别。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明晰的碳价信号作为指引,进一步拓展碳市场的金融属性。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认为,碳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碳定价上可以考虑碳税与碳交易相结合。他还指出,必须把碳市场看作是引导跨期投资的金融市场,主要用来引导中长期投资。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2021年8月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全国碳市场应该建成一个分层次的市场体系,包括现货市场、衍生品市场以及未来的期货市场。


我国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放以来推出的第一个服务于碳排放权交易的行业标准业已发布。


202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行业标准:碳金融产品》颁布,规定了碳金融产品分类和碳金融产品实施要求。其中明确指出,碳金融产品分为碳市场融资工具(碳债券、碳市场抵质押融资等)、碳市场交易工具(碳期货、碳期权等)、碳市场支持工具(碳指数、碳保险、碳基金等),并规定了各类碳金融产品的实施主体和实施流程。


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碳金融产品标准的制定,有利于碳定价,有利于发展各类碳金融产品,引导金融资源进入绿色领域,推动实体经济低碳转型。


开发以碳配额以及CCER为基础资产的金融衍生品,将不仅有助于上述价格信号的形成和完善,同时也将带动更多资本进入低碳领域,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资金支持。


5月26日,在北京绿色交易所与EDF美国环保协会联合举办的“双碳”目标下的自愿减排市场展望论坛上,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全球气候总监赵小鹭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在推动更广范围气候行动和低成本减排方面,通过金融创新的自愿减排交易能够更好发挥作用,自愿减排市场本身的高质量发展是根基,是高质量的自愿减排量自愿减排金融创新的基石。


赵小鹭认为,通过高质量自愿减排量与其金融创新的结合,可以确保碳中和目标的达成、推动行业转型和技术革新,最终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