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威马汽车对在售车型价格继续进行调整,综合补贴后售价上调幅度为7000-26000元不等。这是短短20天,威马第二次调整旗下车型售价。
这种现象,并非只有威马一家,特斯拉一周内也上调了三次价格。据南方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短短3个月,已经有15家车企宣布旗下新能源车型涨价,涨价区间从3000元到26000元不等,覆盖了特斯拉Model 3、Model Y、小鹏P7、P5、零跑C11等几十款主流新能源车型。
是什么原因让不轻易“言涨”的车企如此频密地上调车型售价?
背后是主要原因——成本上涨!锂、钴、镍等材料价格轮番“疯涨”后,已高不见顶!以动力电池材料碳酸锂为例,近日均价一度突破50万元/吨,过去一年涨幅超900%。
那么,这一波新能源汽车“涨价潮”来势汹汹,是否会影响新能源汽车市场加速渗透?是否给消费者带来观望?
涨价潮来袭!
下手晚一天,多付好几万
这波“涨价潮”最凶猛的无疑是特斯拉。短短一周内,特斯拉涨价三次!
3月17日,特斯拉官网显示,Model Y后轮驱动版基础售价上调15060元,至31.69万元。而上一次涨价,仅仅在5天前,Model 3高性能版价格调整至36.79万元起,上涨1.8万元;特斯拉Model Y长续航版价格为37.59万元,上涨1.8万元;高性能版为41.79万元,上涨2万元。
特斯拉涨价的背后,是今年新能源汽车“涨价潮”的冰山一角。零跑、欧拉、哪吒、比亚迪、小鹏、飞凡、极氪、上汽荣威、上汽通用五菱等新能源车型也先后宣布涨价。
3月21日,小鹏旗下车型补贴前售价上调幅度为10100-20000元不等。事实上,在1月,小鹏已经涨价一波,小鹏P7全系上涨4300—5900元,P5全系上涨4800—5400元,G3i全系上涨4800—5400元。
3月19日,欧拉官方宣布,将对2022款欧拉好猫(含GT版)全系车型上调售价,涨价6000-7000元不等。3月17日,哪吒汽车对在售车型价格进行调整,上调幅度为3000-5000元不等,原因在于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且供应链供货紧张。
3月16日,比亚迪正式调整旗下王朝网和海洋网相关新能源车型官方指导价,上调幅度为3000—6000元,原因在于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扛不住!
新能源车原材料暴涨
新能源汽车为何扎堆涨价?
关键原因是上游原材料持续上涨,供应链紧张,成本压力较大。
2022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上游的锂、钴、镍等材料价格,都处于疯涨状态。近日,电池级碳酸锂的均价突破50万元/吨,同比2021年初增长涨幅已经达到了900%,镍同样身价暴涨。
这也使得不少新能源车企难以扛住成本压力,甚至“卖一辆亏一辆”。欧拉品牌CEO董玉东此前表示,旗下两款热销车型欧拉黑猫、白猫因原材料大幅上涨,平均一辆车的亏损已超万元,目前已经停止接单,还未停产,正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同时,受到芯片短缺的影响,欧拉黑猫、白猫的交付周期一直在拉长。
为了控制原材料的无序上涨!3月18日,工信部明确提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面临锂钴镍等矿石资源保障和价格上涨的压力,必须要提高锂钴镍等关键资源保障能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要加强供需对接,协力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协作关系,共同引导锂盐价格理性回归,加大力度保障市场供应,更好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在此之前,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也呼吁,当前锂资源供需形势严峻,行业发展面临挑战,应加快国内锂资源勘探开发,保障供应链安全,同时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攻关,提升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水平。
门槛增高
是否会“反噬”市场?
那么,这一波“涨价潮”是否使其消费门槛继续提高,影响终端销量?
从数据来看,凶猛的“涨价潮”暂时没有影响到终端销量,新能源汽车产销仍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36.8万辆和33.4万辆,环比下降18.6%和22.7%,同比增长2.0倍和1.8倍。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82.0万辆和76.5万辆,同比增长1.6倍和1.5倍。
从终端需求来看,此次宣布涨价的新能源品牌,似乎都有“涨价”的底气。比亚迪以纯电动与插混双轮驱动,继续夯实自主品牌新能源领头羊地位,以零售销量866692辆领跑新能源市场,同比增长751.3%,市场份额占比31.8%,也就是说,几乎每卖出3台新能源车就有1辆来自比亚迪。
上汽通用五菱以28713辆销量排名第二,同比增长48.4%,市场份额为10.5%,特斯拉2月销量23200辆,同比增长26.7%。吉利、奇瑞、广汽埃安等自主品牌依旧位列前茅,牢牢占据头部位置。
同时,理想、哪吒、小鹏均在销量上表现较好,理想2月销量8414辆,同比增长265.8%;哪吒销量7117辆,同比增长255.5%,小鹏销量6225辆,同比增长180.0%,而零跑作为造车新势力第二梯队企业,月销同比暴增了10倍。
在新能源汽车遭遇重重压力下,乘联会预估2022年新能源车批发需求在550万辆左右,依旧呈乐观态度。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国内消费者对新能源市场认可度大幅提升,政策补贴力度稳定,必然推进2022年的中国新能源车销售总量暴增,继续保持世界50%以上的超强份额领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