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中碳能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碳能投)、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创碳投)、青岛希诺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希诺)和辽宁省东煤测试分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辽宁东煤)共4家机构的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等典型问题案例。
生态环境部表示,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准确可靠的数据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规范运行的生命线。为严厉打击发电行业控排企业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加强碳排放报告质量监督管理,保障全国碳市场平稳健康运行,2021年10-12月,生态环境部组织31个工作组开展碳排放报告质量专项监督帮扶。
生态环境部以重点技术服务机构及其相关联的发电行业控排企业为切入点,围绕煤样采制、煤质化验、数据核验、报告编制等关键环节,开展现场监督检查,发现中碳能投等机构存在篡改伪造检测报告,制作虚假煤样,报告结论失真失实等突出问题。
有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碳核查数据的真实性是碳交易机制的命脉,务必加强监管,对于作假零容忍。此时公布,体现生态环境部对维护市场制度权威的坚定信心,保障交易公平的坚强决心,维护市场稳定的良苦用心。
监管首次对全国碳市场数据造假表态
2021年10月25日,生态环境部网站发布《发布关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数据质量监督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重点排放单位2019和2020年度的排放报告和核查报告组织进行全面自查。
生态环境部公布的4家机构典型问题案例,包括中碳能投篡改伪造检测报告,授意指导制作虚假煤样等弄虚作假问题;中创碳投核查履职不到位,核查工作走过场问题;青岛希诺核查程序不合规,核查结论明显失实问题;辽宁东煤涉嫌编造虚假检测报告问题。
一名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监管公示也是个好事,促进行业规范,这样有助于碳市场长期发展,不然会出现劣币驱良币的情形。”
其中,中碳能投篡改伪造煤质检测报告数据及关键信息,指导企业制作虚假煤样,碳排放报告质量失控,数据造假问题突出。主要问题包括篡改伪造检测报告;授意指导企业制作虚假煤样送检;碳排放报告编制不实,报告内容失真。
早在去年,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以下简称“内蒙古生态环境厅”)网站披露了中碳能投为12家涉事企业伪造煤样检测报告问题。内蒙古生态环境厅表示,将继续全面彻查数据造假问题,对重点排放单位、核查技术机构、咨询服务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定期核实和随机抽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一盯到底、决不姑息,切实维护碳市场平稳有序运行。
中创碳投受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委托核查控排企业碳排放报告工作程序不合规,核查履职不到位,核查工作走过场。主要问题包括工作程序不符合规定,核查报告质量差;核查履职不到位,核查结论失实。此外,中创碳投未按照《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试行)》等要求核实数据及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对控排企业碳排放报告中存在的检测报告造假、机组“应纳未纳”、参数选用和统计计算错误等明显问题“视而不见”。对于控排企业将初始碳排放报告元素碳含量缺省值改为实测值的重大变化,不核实数据来源及真实性,工作流于形式,履职不到位,核查报告结论失实。
3月14日,针对生态环境部公布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案例,中创碳投公开了问题说明,并表示将进行内部整改:积极优化内部同类业务的管理运营制度,通过加强内部运营管理及质量控制等多项措施逐步改进。进一步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与及时请示汇报,加强与同行及外部检测机构间的经验与技术交流,整体提高检测报告及相关证据材料真伪的技术鉴别能力。
青岛希诺受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委托核查控排企业碳排放报告工作程序不合规,核查工作走过场,核查结论明显失实。主要问题包括核查程序不合规,核查结论失实。
辽宁东煤为集中补测元素碳含量的控排企业出具虚假分月报告,帮助企业规避使用缺省值。主要问题包括编造虚假检测报告,伪造原始检测记录。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呼之欲出
虽然监管首次公开全国碳市场数据造假案,但针对各地方重点排污单位弄虚作假的行政监管处罚案例已经屡见不鲜。
2021年12月30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弄虚作假查处典型案例。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共查处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案件270起,合计罚款 4900 余万元。
“有些机构作假在业内早就传开了,去年下半年就知道了。这次是生态环境部官方第一次对全国碳市场数据造假进行表态。”一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该业内人士称,碳交易从试点至今,存在诸多乱象,如数据造假、既当裁判又当运动、企业未履约处罚微乎其微等问题明显。 肃清碳核查环境,对于建立真正的全国碳市场大有裨益,这对于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意义也同样重大。
2021年是全国碳市场的第一个履约周期。据上海环交所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以来,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已累计运行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
2021年3月30日,国家对《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公开征集意见,此草案修改稿对各主体单位提出了更加严格的处罚措施。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稳定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将会有进一步完善的法规、标准和体系,对相关违规行为作出更加严格的规定。
在去年7月中旬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具有操作环节多、规范性要求强、专业要求高的特点,因此必须要在法治轨道上进行。碳市场监管涉及多项法律法规,监管职能也涉及国务院很多部门,我们将协调相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组织开展对碳市场运行各个环节的联合监管。
针对上述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等典型问题案例,生态环境部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督促指导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对存在上述问题的技术服务机构及有关企业进一步调查,坚决查处数据虚报、瞒报、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进一步加强对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咨询、核查、检测服务行为,确保技术服务过程和结果真实、合规、公正,保障碳市场平稳健康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