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重点要闻 >  正文

重现生机的“绿色宝库”

来源:内蒙古日报 时间:2021-09-10 15:17:41

字号

2021年5月28日,在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昭君岛湿地片区,巡护人员发现一对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等级的青头潜鸭。6月16日,在同一个湿地片区,巡护人员又发现一群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凤头鸊鷉。这些珍稀鸟类长途跋涉远道而来,在这里短暂休息、补充食物后,又飞往下一个地点。

包头黄河湿地位于全球候鸟九大迁徙线之“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是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补给站。“曾经一度由于栖息地丧失、过度捕猎、人为干扰等一系列原因,这些鸟类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如今珍稀野生鸟类频现,是包头市黄河湿地保护与修复最有力的证明。“包头市林草局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科科长刘瑞龙说。

黄河包头段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总长220公里,长年冲积形成1.36万公顷的黄河湿地,自西向东分为5个片区——昭君岛、小白河、南海湖、共中海和敕勒川。为保护黄河湿地珍贵资源,2011年,包头市申报建设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相继出台《关于加强湿地保护工作的决定》《包头市湿地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体系,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严守生态红线,禁止任何违法占用湿地的行为;开展沿黄湿地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加强日常巡护,与多部门联合执法打击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在短时间内,黄河河道内违规建筑物全部拆除,湿地地貌得到平整恢复,违规耕地、捕鱼、放牧等破坏湿地生态行为大幅减少。同时,大力实施保育区围封抚育、河道综合治理、退渔还湿、退耕还湿、鸟类栖息地恢复和植被恢复等工程。

严格的政策法规体系、强大的执法力度、强有力的保护手段,让黄河湿地重现生机。在小白河生态修复项目区,碧波荡漾、芦苇密布、水鸟成群,满眼绿色,生机盎然。“2011年以前这里还是盐碱滩,土地板结龟裂,白花花的一片。没有围栏,到处是人们烧烤后留下的垃圾。”小白河湿地管理站管理员韩富强回忆起他初到小白河时的景象说。

盐碱滩变成了芦苇荡,烧烤点变成了鸟类栖息地,换了容颜的不止小白河。位于黄河北岸九原区兰桂村西侧的黄河湿地国际露营地,以前是废弃的砖窑,乱石堆砌,杂草丛生。恢复湿地后,河边的芦苇在风中摇曳生姿,不时惊起水鸟,拍打着翅膀飞上天空。

“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抢救性保护沿黄湿地的有效措施。在保护已有湿地的同时,扩大湿地面积900公顷,野生植物达到215种,比申报建设时增加了82种;野生鸟类233种,增加了149种,其中不乏遗鸥、黑鸛、疣鼻天鹅、白琵鹭等珍稀鸟类,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宝库’。”刘瑞龙说。

受益于这个“绿色宝库”的不止野生动植物,还有千千万万的黄河沿岸人民。它是天然的水源涵养地,是包头市近300万人日常生活用水的生命线,为全市居民生活、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用水提供了80%到90%的水源,这对于严重缺水的包头来说弥足珍贵;它具有储蓄洪水功能,像一块大海绵一样在洪涝季节将过量的水份存储起来,防止泛滥,在干旱季节又释放出来,缓解旱情。它还能调节周边的温度和湿度,营造舒适的环境。

“这个‘绿色宝库’,如今也是包头市的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刘瑞龙说,湿地优美的环境成为市民向往的休闲娱乐之所、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随着湿地公园沿黄景观带生态建设、栈道、观景台、黄河公路、广场等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极大地带动了周边以湿地风光为主要依托的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九原区“黄河谣”景区、南海片区“稻渔立体”种养殖园、小白河片区环湖景观带吸引大批游客,渔家乐、农家乐、采摘园等一大批高质量、有特色的休闲观光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公园周边涌现。观光旅游、农业、渔业一体化发展,为周边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