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林业 >  正文

森工林区加速推进“五位一体”战略

来源:黑龙江日报|0 时间:2012-12-11 00:00:00

字号

  黑龙江日报讯(记者赵辉 马一梅)冬季的森工林区,白雪覆盖了枯黄的落叶,“天保工程”护佑下的大片天然林,正静静地等待着下一个生长季的到来。而通北林业局万亩冬小麦田已钻出冻土五六厘米的麦苗,却不甘被白雪压住,正争先恐后地伸展着绿意……

  以十八大精神为行动导向,11月22日召开的省森工总局党委(扩大)会议再次强调:按照建设“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总要求,森工林区要加速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在生态建设和转型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尽快建成美丽、和谐、富裕的大森工新森工。

  通北林业局局长孙福学告诉记者,明年,我们不采1米木头,职工收入和企业效益依然会高过今年。

  今年,通北林业局65万亩土地实现粮豆总产3.3亿斤,产值5.5亿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达2.76万元。日前,林业局职工在年初已经涨了1000元工资的基础上,又涨了1000元,成为森工最富的林业局。

  山河屯林业局局长金贵成告诉记者,该局把生态旅游作为立局产业,着力打造凤凰山旅游风景区,在2011年旅游创下2010万元收入的基础上,今年又创出新高:门票收入3000万元、拉动区域经济3亿元。

  按照省森工总局“一场一品、一局一业”的经济发展总体布局,柴河林业局坚持打造“龙江森工坚果产业第一局”。局长王敬先告诉我们:2012年投资1.07亿元,开发出的松仁露系列产品、松仁玉米浆、核桃露等饮品,年总产量可达2500吨,实现产值1.8个亿。

  目前,整个森工林区产业结构调整已趋合理,一二三产业比重已经调整到39:38:23。其中,非林产业产值比重,由上年的68.8%上升到78.3%。到2015年,森工将把建设中的30个多种经营基地,打造成规模化、标准化的核心区和示范区,建设成绿色、特色、原生态的安全食品供应基地,使企业有后劲、职工有业就、百姓有钱赚,打牢林业产业化基础。

  “我省森工构建林区经济新格局,就是要建起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要在1009万公顷施业区内,建起国家重要的森林生态屏障、国家重要的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国家重要的森林食品基地、全国知名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打造出优美宜居的森林生态城镇、文明和谐的新林区。”省森工总局党委书记高金芳说。

  按照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要求,森工林区把工作目标锁定在了“保林”上。2012年1月1日起至今,黄波椤、水曲柳等珍稀树种,全面坚持了禁伐。实施生态移民战略,4.4万林区人口陆续走出大山,还绿于林、还林于生态。

  2013年,森工林区将全面停止主伐。

  管理到树、责任到人,是森工林区在资源管理体制上的重大突破。在把森林的保护责任和管理权、林下经济经营权交到责任人手中时,《关于进一步推进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的意见》等相关政策一并出台,确定了管护站、专业队、承包3种管护模式,规定了管护责任区发包范围、发包程序和考核办法。为尽快恢复森林生态功能、丰富生态功能区物种的多样性,森工总局通过科学选育树种进行大面积人工更新造林和森林抚育,使稀林变成了密林,纯林变成了混交林,单层林变成了复层林,萌生林变成了实生林,低质、低效林变成了高产、优质、高效林。

  目前,森工林区已建成自然保护区22处,面积达111.7万公顷,其中国家级6处、省(部)级16处。在比较完善的保护区网络中,亟待保护的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前不久,东方红林业局再次发现野生东北虎踪迹。林业局职工告诉记者,这几年封山育林成效可大了,獐狍野鹿、山鸡山兔都能看见了,野猪、黑熊也时常下山,东北虎能找到食儿吃了,咋能不来呢?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森工林区的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公顷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四增长”,累计增加生态效益和木材效益3447.9亿元。

  预计到2015年,新增森林面积9万公顷,森林覆被率提高到85%;森林蓄积将达到8.6亿立方米;实现林产工业产值140亿元,年均增长15%;实现森林食品业产值50.7亿元,年均增长15.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