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拥有丰富的竹资源,竹编工艺流传了上千年。将这一手艺传承发扬并上升到竹编艺术的,是一位不到30岁的年轻人——谢宏星。
今年5月初,谢宏星创办的武夷竹编艺术馆开馆,展示了他创作的70多幅竹编艺术品,得到了好评。竹编上的闽北山水别具一格,谢宏星说,他要以竹为媒,让世人了解竹编文化,了解闽北的自然和人文。
谢宏星出生当地农家。2004年,他在央视看到竹编工艺大师陈云华的节目,节目中展示的精美艺术品让他着迷。“简直太神奇了,是什么样的工艺能让粗糙的竹子变成这么精细的作品?”以前,他从没见过哪种工艺能将文化、历史与自然融合得如此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2005年,谢宏星向陈云华寄去了拜师信。他原以为“以信拜师”希望渺茫,但出乎意料的是,半个月后,陈云华被谢宏星的真情所感动,给他回了信。谢宏星幸运地成为陈云华唯一不收学费的学生。他背上行囊,独自一人踏上“谋艺”之路。
在四川中国竹艺城竹艺培训基地“谋艺”的日子是难熬的。初学时,谢宏星花费一个多月才完成一幅《一品清廉》,却被老师说成是胡乱之作,“不能体现艺术内涵、内容取材不恰当、整体构图不协调等竹编常有的毛病全在他身上表现了”。拧起一股不服输的劲,他编了拆、拆了再编,靠着没日没夜的琢磨、参透,3个月后,他的竹编水平终于达到三年的技艺水平,很快掌握了竹编工艺的精髓,“能将一根竹子手工分作20层,一片一厘米宽的竹片又可分作多达64根的竹线,让其细如发丝,透过每层竹丝还能清晰阅读报纸”。
就在他即将学成出师的前两个月,凭借其扎实的美术功底和对竹编的独特理解,谢宏星独立研究发明了彩色竹编画,并自主设计制作了《马祖》等一系列富有创意的图纸。后来,这些图纸都被师傅作为竹编编织的模本一直沿用下来。
正是因为他在竹编方面的出色表现,2006年8月,谢宏星被推举参与设计2008北京奥运竹编纪念品制作;当年10月,又被国际竹藤培训基地推选参加第五届中国竹文化节竹业博览会。他花费近一个月编织完成的苏东坡《水调歌头》书法竹编,受到国际竹藤组织总干事古珍博士的高度赞誉。
谢宏星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创办一个纯粹的竹艺博物馆,里面有早期农业社会衣食住行所需的竹器,有竹椅、竹桌、竹床,捕鱼用的鱼苗篓、鱼苗捞和菜橱、菜罩、蒸笼等;也有精致的竹编作品,传统、现代兼具,知性元素十足。他说:“从2000年前的战国时期,到现代文明社会,竹制工具、竹质建材、竹编生活用品、竹编艺术品一直是中国人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如果把这些收藏进馆,将有很大的意义。”
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谢宏星有着很明确的目标——以竹为媒,打造武夷山的旅游品牌,弘扬武夷竹编艺术。他在博客中写道:“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是朱子理学的发源地。历史在不断前进,作为武夷山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发扬和拓展武夷山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