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下旬,在苏州召开的“2009中国纸业可持续发展论坛”上,我国造纸业有识之士呼吁,在世界经济形势持续低迷、自然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多重压力下,中国纸业亟待探索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草木之争——可持续观念的进化
尽管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2008年中国造纸业工业总产值仍然达到了4571亿元人民币,占GDP的1.52%。无可否认,作为工业和生活的基本原材料,造纸业几乎已影响到了国家的经济、文化、生活、国防等各个方面。
然而,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逐步重视,造纸业如何与环境共生共处,让资源永续,满足社会需求,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成为中国造纸行业需要面对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既使经济得到发展满足人类需求,又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回眸中国造纸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历经了漫长痛苦的过程,及至近10年才回归到正确的主流发展思潮的道路上来,整个造纸行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过去,由于人们一度对纸业属性的认识不足,加上我国森林资源贫乏,业界认为,用木材造纸是浪费资源,用草类原料才符合中国国情。1958年,更形成了“以草为主”的原料方针。历史证明,以草制纸,污染极大,已成为危害造纸业生存的罪魁祸首。草浆的使用,不仅会影响产品品种档次和质量的提高,也限制着环境污染治理、劳动生产率诸方面的进步。草浆黑液处理在世界范围内至今仍是未能妥善解决的难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草木之争”平息,国家明确以木质材料为主发展造纸业。人们逐渐发现,木材比其他纤维原料更适合于造纸业现代化大生产,更易生产出各种高品质的纸品,且易于污染治理。
污染大户的可持续之路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在“2009中国纸业可持续发展论坛”表示:“造纸行业正在危机中脱胎换骨地进行结构性重组,造纸行业将在国民经济中逐步以一个新环保、新技术的现代化造纸行业的形象出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对造纸行业的落后印象,正在被新一轮更加先进更加节能的技术所改变。”
这其中,政府政策对产业技术升级的推动因素功不可没。环境保护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自2008年8月1日执行以来,已进入了今年5月1日实施的新环保标准阶段。而到2011年7月1日,还将再次提高环保标准。毋庸置疑,新的环保标准将对我国造纸企业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只有那些已形成经营规模化、生产清洁化、资源集约化的造纸企业将获得更多市场机会。
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俞海在“2009中国纸业可持续发展论坛”上表示,中国造纸行业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包括:原料结构中草浆、苇浆等非木浆占比偏高;行业集中度低,小纸厂偏多。此外,目前国家现行的水资源费和排放费征收额度过低也是原因之一。
根据已有研究,通过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政策减排三大措施,可合计减排COD70万吨;调整造纸行业原料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可实现年削减COD排放量12万吨。因此,结构调整,技术进步,规模经营和企业污染治理是实现造纸行业减排的关键。
造纸工业要与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应尽快建立我国现代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快建立我国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根据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即全面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特殊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侧重性原则,探讨完善合理的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十分必要。
俞海表示,根据国家今年水污染防治的主要思路,我国的水污染减排总目标是: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8年下降3%以上,比2005年下降8%。今年,我国将把完善污染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作为减排目标的重要工作之一,加快实施污染源自动监控、执法监督、监督性监测、信息传输与统计、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等重点项目,促进减排责任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