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的“东方宝石”——朱鹮。 李仁义 摄 编者按
2008年10月17日,中国向韩国赠送了“洋洲”和“龙亭”两只朱鹮,并将继续在朱鹮繁育技术方面对韩国给予支持,协助韩国饲养朱鹮。
朱鹮是世界最为濒危的鸟类之一,有“东方宝石”之美誉。我国也以赠送朱鹮为契机,希望进一步加强国际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使朱鹮可以在更多的国家翩跹飞舞。 亲爱的读者,您一定也喜欢这友好吉祥的鸟儿。可是,您了解朱鹮吗?您知道朱鹮保护与繁育背后的故事吗?副刊编辑部特邀北京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北京爱鸟协会副会长、鸟类专家王增年撰文,向我们讲述朱鹮的故事…… 要问中国最珍稀的鸟是什么,朱鹮理应排在首位。这种被动物学家誉为“东方宝石”又被世界鸟类协会列为“国际保护鸟”的美丽涉禽是东亚地区的特有鸟类,是一种人们一度认为已经灭绝的鸟类。 仅仅在100年以前,朱鹮优雅的身影还遍布东亚,从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到中国,无处不见它们翩翩起舞的靓影。但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受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朱鹮栖息地环境不断恶化,分布区域迅速缩小,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目前,朱鹮在苏联境内已经绝迹;在韩国,只是在1974年发现过4只,1980年以后就不见了;在日本,尚留存1雄3雌,但都失去了繁殖能力。 我国境内曾有14个省份有过对朱鹮的记录:1953年和1959年鸟类学家曾在甘肃的武都、康县采到过朱鹮标本;1964年鸟类学家曾见到过野生朱鹮;但在1964年至1980年这10多年间,再也没人发现朱鹮的踪迹。 1978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鸟类学家们组成考察队,调查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地区,跨越9个省(区),行程5万多公里,终于于1981年5月在陕西秦岭南麓位于海拔1200米至1400米的洋县境内山林中发现了2个朱鹮营巢地,里面有2对成鸟,3只幼鸟! 据了解,当时这两对朱鹮都忙于哺育幼雏,这说明它们都是有繁殖能力的个体。说来也巧,正当鸟类学家们专心观察这两个稀世珍禽的家庭时,1只幼鸟从巢里掉了出来。幼鸟落到地面后,专家们立刻把它捡起来,火速运到北京动物园。 经鉴定,这是一只雄性小朱鹮,在饲养员的精心照料下,小朱鹮顺利成活下来。这一发现在国内外引起很大震动,受到国际野生动物组织的关注,也为拯救这一濒危物种带来新的希望……正是从那以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展开了对朱鹮的保护和拯救工作。 从1986年保护人员为保证野生朱鹮在繁殖期内不受天敌的侵袭而在树林中日夜看护它们,到1995年成功繁殖3只幼鸟,成为人工繁殖第一例;从2002年陕西省国家级朱鹮自然保护区成立,到2004年两次进行野化放飞;直至2005年12月野生朱鹮种群突破400只……这里面凝聚着专家、保护人员、相关负责人和保护区老百姓的心血与汗水。 为了保护朱鹮生存的自然环境,洋县农民种庄稼自觉不用农药、不施化肥,即使收成减少,也毫无怨言。 农民的牺牲最终获得回报:原来朱鹮每年随季节变化冬去春归,这些年却都返回洋县定居不再迁徙,地处偏僻的洋县就此成为世界闻名的朱鹮之乡! 自1981年我国科学家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到现在全国建立了4处朱鹮繁育基地,共繁育朱鹮512只,野生种群数量也迅速增长到500多只,总数量已达千只,这些都标志着朱鹮基本摆脱了物种灭绝的危险。 2008年10月17日,中国向韩国赠送了2只朱鹮。据了解,此次朱鹮能够成行韩国,与一位韩国著名社会活动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她就是朱鹮形象大使申润周。今年3月和5月,申润周两次到陕西省汉中市考察访问,全程陪同的汉中外侨办青年干部王欣回忆说,申润周当时表达了希望朱鹮到韩国做客的想法。 朱鹮鸟是两国友好的象征,我们都希望能以赠送朱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国际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这里,我们祝愿代表中国人民深情厚谊的吉祥之鸟——“东方宝石”朱鹮能够在韩国健康生长、繁衍栖息。 相关链接:
朱鹮: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羽毛白中夹红,颈部披有下垂的长柳叶型羽毛。
朱鹮天敌很多,乌鸦和青鼬常来争巢毁蛋,伤害幼鸟,所以朱鹮喜欢在高大树木上栖息和筑巢,以图生活清净。
朱鹮觅食时,常将长而弯曲的嘴不断插入水和泥土中探索,一旦发现食物,立即啄而食之;休息时,则把长嘴插入背上的羽毛中,任凭头上的羽冠在微风中飘动,非常潇洒动人。
朱鹮的性成熟年龄为3岁左右,寿命最长的纪录为37年。 朱鹮是我国一级保护野生鸟类,其地位与大熊猫相媲美,是名符其实的“东方宝石”,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这种可爱的鸟儿。
作者: 王增年 责任编辑: 张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