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元和王闻捷正在做实验。 祖春玲 摄
一个偶然的机会,报纸上千人大战“一枝黄花”的新闻报道引起安徽省合肥市两名小学五年级学生马新元和王闻捷的注意。在实验室泡了1年后,马新元和王闻捷终于从“一枝黄花”中提取汁液,制成杀虫率可达95%的“一枝黄花”杀虫剂。日前,两人凭借“一枝黄花”杀虫剂,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举办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捧回了一枚金牌。
灵感突至:“一枝黄花”或许能杀虫
2007年6月,马新元和王闻捷注意到报纸上关于合肥市包河区千人大战“一枝黄花”的消息,于是四处搜集有关“一枝黄花”资料。他们发现“一枝黄花”目前还没有天敌,虫子不吃它。”想到妈妈每次洗菜都要泡个三四遍以冲洗农药,他们脑中灵光一闪:既然虫子不吃,可否将它制成杀虫剂,喷洒到虫子爱吃的蔬菜上呢?
两人在指导老师庄春梅的帮助下制订了方案,然后泡在实验室内6个月,终于研究出“一枝黄花”的最佳配备比例,在今年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一等奖。
此后的6个月,他们相继对棉花蚜虫、大豆蚜虫、桃树蚜虫做了对比试验,结果显示该杀虫剂效果良好,喷洒72小时后驱杀效果平均可达95%,对人畜安全,无污染。
艰辛研究:没有蚜虫急得流泪
从看书、搜集资料、采摘“一枝黄花”、提取“一枝黄花”汁液、捉蚜虫到做分组实验,一连串的困难挡在两个孩子面前:“一枝黄花”研成粉末时有股强烈的刺鼻气味,粉尘很大,即使戴着厚厚的口罩进入实验室,出来时都灰头土脸,喷嚏连连,眼泪直流。
马新元说,去年冬天,蔬菜上的蚜虫都冻死了,没有蚜虫就做不了实验,他急得直掉眼泪。指导老师庄春梅带着孩子们到乡下麦田、大棚内捉蚜虫,终于找到了一些“珍贵”的蚜虫。做对比实验也不容易,每片菜叶上放30只蚜虫,一次实验下来需要3000只蚜虫。蚜虫只有芝麻粒大小,不小心还会弄死,造成实验误差,因此,两人总是小心翼翼数很多遍。
毅力感人:休息日都泡在实验室
花这么多时间在实验上,会不会影响学习?马新元说,恰恰相反,参加创新大赛让她学会了充分利用时间。由于晚上要做实验,马新元每天中午放学时就做完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大实验都是留在周末做。
庄春梅老师介绍,从去年9月份进实验室开始,到日前全国大赛结束,几乎所有双休日、节假日,两人都泡在实验室里,有时,两人做实验到夜里12点。庄春梅看着心疼,就试探地问:“要是坚持不下去就停吧?”但两人却坚毅地说:“做下去!”
作者: 祖春玲 吴冠军 责任编辑: 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