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均海拔2600多米的县域内,“温暖”的字眼里蕴含着期盼和向往。也因为这块辽阔之地干旱少雨,荒漠化程度高,都兰县走过的路径,注定要在挑战中为这块土地“改头换面”,都兰的选择是从生态建设起步,又在以生态建设重塑都兰落脚。
一抹绿色,山川为之灵动
位于都兰县宗加镇上的诺木洪,或许因为历史的渊源,诺木洪的“名头”似乎比宗加镇还要叫得响。在离诺木洪不远的地方望向远方,这片区域在一行行、一片片林带的衬托下,像一个偌大的农庄,这似乎与它的“前世”不无关联。虽说眼下在一阵紧似一阵的寒风里,前些日子还显现的一派浓绿,此时已然落叶缤纷,仍然让人想象到这里春夏时节绿树掩映的繁茂。
“当初在道路两旁或田间地头种植各种耐旱耐寒的树木,都是为了防沙挡风,护住一块块农田耕地。一代接着一代地种树植草,尤其是近年来不断加大投入,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也感到日子比以前过得更有滋味。”居住在宗加镇上67岁的回族居民冶成德有着这样的感触。
冶成德一家许多年前从海东的民和县脑山举家搬到这里。当时想法很单纯,就是多种些地多些收入。来后才感到这里比以前的家多了几分荒凉,甚至动过再搬回去的念头。随着当地的绿树一天天向周边扩大,风小了沙少了,心里的荒凉日益减少,尤其是子女从承包荒山造林中尝到甜头,冶成德感到简单的栽树让一家人的日子正发生着改善。
这只是都兰县实施“生态立县”的一个缩影,不为冶成德等诸多群众所知的是,近五年来都兰县累计争取生态建设资金2.84亿元,通过“三北”五期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在都兰各地的实施,都兰县的森林覆盖率从数年前的4.04%,提高到目前的5.07%。从深层上带出的是一种理念的转变。
一个产业,带来一片活力
如果说生态建设夯实了都兰立县的根基,那么,从生态之树上嫁接出来的生态产业,则是在都兰的脚下筑起了一条强县富民的宽广之路。枸杞种植“打头阵”,“洋庄稼”藜麦等特色种植依次登场,一场源于土地上的“脱胎换骨”,书写出都兰县“走绿色路、算绿色帐、打绿色牌”的全新篇章。
如若是在盛夏时节行走于都兰各地,遍野火红的枸杞和一串串挂在枝头黑中透紫的黑枸杞,映衬出都兰县枸杞产业的勃勃生机。若干年一路走来,都兰的枸杞产业已从最初的“散兵”,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化“集团军”,占据了我省枸杞产业半壁以上的“江山”。形成了在青海说到枸杞必提都兰的强势。
就在由诺木洪走向察汗乌苏镇的行程中,一幢幢比肩接踵的枸杞深加工建筑,在一片开阔地上汇成了都兰县的枸杞产业园区,现已形成集规模化种植、科技开发、精深加工、现货交易四位一体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近几年先后入驻枸杞产业园区的精深加工企业,凭借巨额投资与新型经营模式,以新技术、新品种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在推动都兰县枸杞精深加工取得新突破的同时,在省内外重点区域占领了市场,推动枸杞产业快速成为壮大都兰县域经济、促进当地农业实现转型发展的主导产业。从都兰产出的枸杞酒、枸杞果汁、枸杞籽油、干果、果渣等品种繁多的枸杞产品,也在走俏省内外市场中,提升了都兰枸杞的“身价”。
一个理念,棋局满盘皆活
在追逐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都兰没有停歇,而是矢志前行。生态文明的理念已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深扎根须,并引领着都兰在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向前迅跑。
绿色发展为都兰的枸杞产业铺出了前行之路,一株株枸杞树下又派生了林下经济。自去年至今,全县枸杞鸡养殖达7千多只,生产的枸杞花蜜达50多吨。在理念的创新中,一株株枸杞树串起了一条现代农业的循环产业链。
“靠着枸杞种植,通过养殖枸杞鸡、枸杞羊,提高了农蓄产品的附加值,而枸杞鸡、枸杞羊产出的有机肥料,经过发酵后,又回到了枸杞地里,成为枸杞种植的绿色有机肥料,这无形中为枸杞种植添加了绿色有机成分。”都兰县农牧林业部门人员如是说。
与此同时,伴随枸杞交易市场建成运营,建成枸杞烘干线234条,青海大漠红枸杞有限公司建成的年产8000吨的100%枸杞果汁产品投入市场……都兰正在推进年烘干3万吨大型枸杞烘干线、5千吨枸杞酒及饮品加工等重点工程的实施,努力打造百亿元的枸杞产业示范园区,引领柴达木枸杞产业在更高层面向前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照映下,都兰加快了农牧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全县万亩蔬菜基地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全面落地,改扩建的30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在走出传统养殖模式,柴达木福牛、牦牛、羊等步入规模化、产业化、高效能的发展轨道。
因为“在保护中发展”这一理念的“推波助澜”,都兰国际野生动物观光园、香日德沙漠绿地等景区景点,开始向国内外伸出双臂;吐谷浑文化、德都蒙古文化、和硕特汗等当地民族历史文化,正在保护中打造成“三个神秘王国消失的遗址”品牌,助力历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都兰,身披靠生态裁出的绿色“衣裳”走来,正在推进“四个扎扎实实”、聚力“四个转变”中,完成自身的脱蛹化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