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林业 >  正文

辽宁三北工程区林草资源总量质量大提升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时间:2019-12-11 15:19:59

字号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地处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的科尔沁沙地南缘,是国家首批三北工程建设区,这里曾经狂风肆虐、黄沙漫天,上世纪中叶曾被专家预测为“被沙漠吞没”的城镇。40余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林草人艰苦不懈的努力,彰武已建成沿内蒙古边界宽2公里、长171公里的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带,初步形成了科尔沁沙地综合防护林体系,筑起了辽西北第一道生态屏障。


  彰武县只是辽宁三北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工程建设40余年来,辽宁生态呈现整体好转趋势。目前,全省累计完成三北工程造林236.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初期的11.1%提高到目前的42.78%,净增加31.68个百分点。长1044公里的辽蒙边界防护林带已经合拢,科尔沁沙地南侵趋势得到根本遏制。全省沙化土地由1994年第一次监测时的87.54万公顷,减少到2014年第五次监测时的51.07万公顷,净减少36.47万公顷,且基本消灭了流动沙丘。农田防护林总面积近10万公顷,工程区大部分耕地受到保护,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有11个过去吃粮靠返销的县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


  在三北工程的带动下,辽宁先后启动了朝阳33.3万公顷荒山绿化、阜新市13.3万公顷荒山荒坡造林绿化、青山工程“两退一围”、百校千村绿化、千万亩经济林等省级重点生态工程。在这些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各工程区将三北工程建设与省级生态工程紧密结合,突出以三北工程建设为重点,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建设新格局。


  同时,多项科研成果、地方标准、适用技术及种苗新品种的广泛应用,以及DJS造林法、矿泉水瓶造林法、生根粉等造林技术措施的实施,加快了工程造林绿化步伐,使工程造林质量逐年提高。工程还将质量管理延伸到规划设计、种苗培育、整地造林和经营管护等各个环节。


  40余年来,辽宁三北地区涌现了一大批造林、治沙、致富典型,如昌图县上万公里的农田林网;朝阳地区将造林与扶贫相结合,既绿了山川,又富了百姓;彰武县的“治沙团队”,让沙漠重新焕发了生机。


  今年以来,辽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北工程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省政府将以三北工程为主体的国土绿化工作作为今年重点目标任务,列入“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专项行动,各工程区扎实开展退化林修复工作,促进了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辽宁林业和草原局表示,未来工程建设将以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以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建设为依托,继续加快造林进程,加强中幼林抚育,完善防护林体系,提升防护林综合功能,把三北工程建设同建设小康社会、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兴林富民,实现三北地区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