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泽 郭市 田凤娇
在祖国北部林都伊春一个鲜为人知的森林经营所,有一位默默无闻的造林模范。他45年如一日造林不止,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营林事业;他造林百万株,上演着新时代林业老英雄马永顺的故事,在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小兴安岭上,用一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大手,描绘着一幅青山不墨千秋画,为柳暗花明又一“春”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9年8月11日,作家姜孟之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一双手》中,这样描写:“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这篇散文于2002年被选入全国中小学语文课本。
这双手,就是乌马河森林经营所营林工人张英善的手。
多年来,他的育林事迹引起全国各大媒体高度关注。日前,笔者带着崇敬、感动,更带着思索,采访了今年63岁的张英善。虽然岁月在他脸上刻下道道皱纹,但当你握上这双大手,却感觉到它是那么的坚实、厚重、有力。握着这双大手,就走进了他单调、枯燥而又丰富、感人的生活。

“是这片大森林养育了我,我不能吃祖宗饭造子孙孽,有荒山我就要造林。”
在小兴安岭绵延起伏的大山里,生长着一片片大森林,在它的怀抱中生息着一代代林区儿女。在乌马河西北岔支流岸边,住着一户普通的林区人家。45年来,张英善燕玉萍夫妇栽树过百万棵,遍布在西北岔河两岸。
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英勇壮举,只是默默耕耘在大山里;没有荡气回肠的豪言壮语,只是年复一年过着林区工人平凡的生活。然而,一棵棵树苗,带着他们的温度、质朴、执着,镶嵌在绵绵群山间,让我们叹为观止,热血沸腾。
什么是坚定信仰?什么是初心本色?张英善用一生的育林事业给出了答案。
故事要从1975年说起,那年,张英善的父亲、一位老伐木工病逝了,还不到20岁的他接了父亲的班。张英善不像上辈人那样只伐树不栽树,他不仅把自己采完的林地栽上树,还要帮着上辈人还上欠下的造林债。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了支援国家建设,多出材、出好材,林区开发建设者们爬冰卧雪、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在小兴安岭莽莽林海中展开了一场气吞山河的生产大会战。但渐渐地,“采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口号逐渐失去亮色,伊春林区由于长期过度采伐出现资源危机。
当时的伊春,红松资源从开发初期的108万公顷,下降到不足5万公顷,伊春林区能够采伐的树木逐年锐减。
怎样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伊春开始痛定思痛,采育兼顾。
“那时候是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每人每天400棵树苗,栽完就回家,死活不管,工资照领。有的林班栽过6遍树仍然不见林。”张英善心里总是不服输,他想:“栽不活树,算什么林业工人?如果能像土地承包那样,把林地承包给个人,造林成活率一定能提高。”
1981年,他的这个想法终于实现了,国家文件规定:山林可以承包。在大家还在犹豫不定时,张英善主动向所领导要求承包育林。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时任乌马河森林经营所党总支书记阎洪伟和所长于成龙的支持。
消息传开后,大家都说张英善疯了,有的人等着看他笑话,“别人都栽不活,他张英善有什么本事?”
“什么困难也动摇不了我栽树的信心。”“不管别人说啥,我只要把树栽活,就是最好的证明。”面对工友们的讥讽和嘲笑,张英善没有生气,更没有退缩,而是一下就包了50多亩地,成为经营所国有林地分户承包经营的试点。
“人家咋干,你就咋干!”“你要是栽不活多磕碜?”妻子燕玉萍也不同意张英善承包林地。“不可能!栽不活就是人的问题,我一定要把树栽活!”
从此,一到造林季节,每天凌晨2点多,夫妻俩同时起床。燕玉萍通常比张英善每天晚到一个小时左右,把蒸好的馒头带到山上。
当时的春季造林,张英善每天带着镐头和镰刀,背上一两百斤重的树苗,要走20多里的路,肩膀压得生疼,两道血印子变成了两道老茧。
那时,从家到造林地有条小河沟,下雨就涨水。没有桥,怕误了造林黄金期,他就蹚水过河。5月的林区,凌晨里,小河沟里半冰半水,冰得他牙帮骨“嘚嘚”作响。
不管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艰苦,他总是勇往直前——只为心中那片绿海。
在荒无人烟的林地里,他无数次挥动着铁镐刨穴,浑身透着力量。可当他每次捧起树苗时,慈祥的神态、轻柔的动作,就像一位老父亲捧着自己心爱的婴孩,捋须、扶直、培土、踩实……每个动作都是那么认真、那么温柔。
别人都戴手套,可他从来不带。
“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保证树苗不窝根,苗根就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
“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1000多棵。”
一天栽1000多棵!那么,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十天、二十天呢?……可手毕竟是肉长的。他的手全都裂开了,特别是手指各个关节,都裂开了缝儿,血肉模糊着,指甲也渐渐地脱掉了……
都说十指连心,白天他一门心思地栽树,什么都忘了。可到了晚上,手指关节的裂纹、脱掉的指甲,钻心地痛,痛得他无法入睡。为了继续栽树,他就贴胶布、涂手油,每天回来,胶布外面是泥色,里面是血色。渐渐地,练就了多少人为之敬仰的“一双手”。
就这样,他们每天起早贪黑一干就是16个小时,承包林地第一年,只用15天就栽了1.5万棵树。
当时的经营所党总支书记阎洪伟和所长于成龙到山上实地检查验收,张英善造林合格率100%。于成龙当场说:“咱们乌马河所要是有十个张英善,造林任务就完成了!”
正当张英善高兴的时候,大家又开始在背后挤对他“出风头”“唱高调”,给他起了个外号“张山疯”。说起这段往事,张英善有些激动:“当时,我就想,这个风头,我出定了!”
后来,张英善有时就在山上搭帐篷,一年中有7个月住在山里,几乎与世隔绝。有时赶上防火期不能生火,几个凉馒头、一捧河沟水,就是一天的伙食。
第一年过去,张英善种的树苗成活率高达97%,比以往提高了一大半。
张英善给大伙开了个好头,原先一直观望的工友开始动摇了。他们尽管嘴上不说,可心里却都默默地为张英善竖起了大拇指。
从抵制到拥护,从被动到主动。工友们在他的带领下,热情空前高涨。1984年,整个乌马河林业局全面推广国有林地分户经营承包,工人各包一块地,到人到户。
随后,张英善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办了乌马河林业局第一个家庭经营性林场。在接下来10年间,承包了300公顷造林地,每年造林30公顷。
那时,张英善成了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1986年,他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举起一面旗,唤起千百万。消息传开后,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献身营林事业的积极性。
“在国家需要木材时,我们是伐木人;当国家需要生态时,我们就是种树人。”在张英善的精神感染下,林业工人再次与天斗、与地斗,打响伊春林区植树造林的全民战争。
从此以后,乌马河畔树木成活率高了、林子绿了,但是,张英善的手粗糙了,腰累弯了,褐红色的脸上皱纹增多了……
但,任凭岁月磨蚀,朴实纯粹的初心,依然滚烫。
“栽一棵就要活一棵,要像伺候孩子一样培育树苗。”
“我的心思只有一个,好好种树,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这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张英善对党的铮铮誓言。
1984年的造林时节,张英善的小腿骨被汽车轮子碾起的一根小径木打折了,住进了医院。小腿打着石膏的张英善,急得心里直蹦。“这算咋回事?”“别人都在山上栽树,我在这里泡病号。”燕玉萍的妹妹、张英善的弟弟都来了,在病床前向他保证:“你安心住院治病,我们保证保质保量完成你的栽树任务。”
张英善哪放心得下呀,说啥都要上山栽树去。医生严厉地说:“腿是一辈子的事,休养不好就会落残。”他不听医生和家人的劝阻,把石膏硬是拿了下来,拄着拐棍离开医院就要上山。燕玉萍看他那龇牙咧嘴的样子,借了辆轱辘车,把苗子和张英善一起拉到山上。每棵树苗都仿佛是张英善的孩子,别人栽的,他不放心,非得一棵挨着一棵检查栽上的树苗。当发现有两棵窝根时,他要求立即返工,“栽树不活还不如不栽!”
小姨子就说他傻:“二姐夫,你要求太严了,我们帮你栽树,你还让我们返工?”
燕玉萍累得腰酸腿痛,但她担心返工后完不成任务。心想,这么多树苗,有一棵半棵窝根也不碍事的,便说:“不返工行不?”
“不返工就不准你栽树了!”
“我愿栽咋的?”
“不愿栽就回去!”
她气得扔下镐就往山下走。走着走着脚步慢了下来。燕玉萍问自己,我走了他怎么下山?明天我还来不来了?后天呢?想到这,脚步停了下来,“栽不活不如不栽。”她觉得丈夫说得在理。
她又回到山场上,看见倔强的张英善一瘸一拐地和大家一起把栽下的树苗重刨出来,再重新栽好,自己也默不作声地跟着干了起来。
乌马河森林经营所生产段长曹青龙回忆当年和老班长张英善一起栽树的场景时,禁不住讲了一个故事:“1993年,栽树时,有工友不服,就说,‘班长,你是有名的造林劳模,我想和你比比造林质量?’‘比就比呗。’他俩就一人栽100棵树看质量。张英善40分钟就栽完了,那个工友50多分钟栽完的。不用说时间了,栽树质量在面儿上就能分出输赢。张英善栽的树个个直溜,穴面踏得又实成。工友说,‘班长,我服气了!’在他的感染和鼓舞下,‘三镐两脚一提苗’,大家你追我赶、一丝不苟地栽树。那一年,全所树苗成活率由95%提高到98%以上。”

“有些人总爱问我栽了这么多年树挣了多少钱,其实我从未把栽树跟挣钱扯上关系。”
小兴安岭每年栽树的最佳时间是5月1日至5月20日,早栽,地没化开,刨穴困难;晚了,树苗抽了浆,影响成活率。
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编写的营林工作手册上规定:五级工一天工作8小时,一个工作日栽树定额是570棵。一个植树季节20天,得栽完11400棵树,成活率必须达到90%以上。
数量好完成,质量难保,往往造成“一年青,二年黄,三年见阎王”。就是说树苗刚栽下是绿的,到第二年就变黄了,第三年就死了。而张英善在实践中解决了这一难题,成活率达到了98%。
当开始推广国有林地分户承包经营,大家为了提高成活率,都抢着承包离家近、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的林班,水湿地、高山角、离家远的林班包不出去,承包工作受阻。有人出主意说:“抓阄。谁抓着水湿地、高山角、离家远的林班,怨他自己的运气不好。”
“条件好的给大家,我要条件不好的。”张英善在承包大会上表态:“先可大家挑,剩下的我承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的激励下,所里的党员团员都带头承包条件差的林班。承包工作顺利地完成。
张英善承包的林地呈45度角,水土流失严重,已经6次造林没成林。如何在陡坡上造林?成为张英善的心病。他一个人来到水湿地,拿起锹镐反复实验。一边刨坑,一边想着解决的办法。后来,他就挖类似簸箕形状的坑,这样,雨水从高处往低处淌,淌进坑里就会存住,树苗就能得到充足的水分。
当林业局技术员验收时,发现张英善承包林地上栽树的穴,都是鱼鳞坑。《营林学》上写着,鱼鳞坑适合陡坡造林,可以保存水分,提高成活率,但刨鱼鳞坑很费工。
技术员问:“你读过营林的书吗?”
张英善说:“没有。”
“那你刨这坑是从哪学来的?”
“我自己反复刨坑琢磨出来的。”
“你说的和书上写的鱼鳞坑不谋而合,不花费些心血是琢磨不出来的。”大家对这个年轻而又能干巧干的人再次刮目相看。
困难一个又一个。在草多的林地,老鼠就多,而树苗香味浓郁,汁液甜美,老鼠特别爱吃。特别是有一年鼠害严重,白天栽晚上就被老鼠吃了,像被镰刀削过似的。
张英善承包的林地多是水湿地,栽的全是老鼠爱吃的落叶松树苗。他买来灭鼠丸撒在水湿地上,可老鼠又不肯舔毒药吃,撒灭鼠药无效。张英善就想办法用豆油浸泡灭鼠丸,这回的“香饵”终于让老鼠上当了。
张英善还发现,影响成活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树苗从苗圃地起出后,根部如果不保持水分就容易蔫。为了降低死亡率,他从树苗在苗圃床上起出来后,就用泡湿了的稻草袋子裹起来,保证栽的是活树苗。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张英善承包的水湿地,树苗成活率达到98%,解决了水湿地造林成活率低的难题。
“三分造,七分管”。7月是林区最好的季节,也是林木和其他植物生长最快的季节,森林抚育必须跟上。
张英善的妻子、儿子,兄弟姐妹全都跟着来到山上。所里的大人、小孩,只要有劳动能力的人也都来了。
抚育期间,张英善每天一干又是10多个小时。夏季抚育,汗水湿透了衣襟,他就穿件背心干活。蚊子、小咬叮得他一抹一手血,但他依然像一个铁人一样,认真劳作着……
2011年,张英善退休了,但是他造林的初心没退。
张英善老了,但他没有躺在功劳簿上。
春季造林时,他弯着腰,拎着筐、拿着镐,绕过家门前的小河,看哪有空地,就栽一棵树苗;秋天,他带着锹、镰刀,挖坑、除草,做好秋整地,为明年造林做好准备。秋防两季,他是义务护林员,清理烂叶枯枝、排查火险隐患……
“退休8年来,他又累计栽树8万余株,光买树苗就花去了1.5万多元。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森林,让这方山水不断绿起来美起来。”乌马河森林经营所党总支书记刘斌万般感慨。
一座山,一个人,一辈子。45年,持之以恒;45年,躬身而作,创下一个绿色奇迹,更显一份情怀,以实际行动树立起一名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现在张英善栽下的100多万株树,都长势良好,有的胸径已达40多厘米……
乌翠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冰心评价说:“育林功臣、省级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英善,他从不张扬,从没有因为荣誉而沾沾自喜,更没有向组织要过任何待遇、讲过任何条件。张英善不是战火硝烟年代里,那些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英雄,但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了45年。自己山下有楼房,退休后本该安享晚年,却依然住在深山里那个低矮阴冷的小房,靠太阳能发电,每天看完《新闻联播》就断电了。
“看到绿树成林,是我一生最高兴的事。特别是看到国家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我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伊春,400万公顷大森林,为祖国北方筑起一道生态屏障。
那么,是谁穷尽一生呵护这片大森林?
是林业工人。
绿色大山,是他们心中的“母亲”;
造林不止,是他们一生的壮举。
深秋时节,记者跟随张英善一起走进了他这辈子最挚爱的大山。在一片落叶松前,他停下了脚步:“原来这里都是荒山,你看现在是成片的树林,这是我1985年栽的树。”只见这片落叶松株株间隔有序,棵棵挺拔向上,秋风拂过,涛声阵阵。张英善用他那粗糙的大手,用力拍了拍身边的落叶松,就像满怀欣慰的老父亲,拍打着已长大成人儿子的肩膀一样。
生于林,长于林,爱于林,献于林,张英善的森林情怀,让他一生肩负了营林的使命。
按照科学测算,一公顷森林可以涵养水源约1000立方米,而张英善种下的100多万棵树足有300多公顷。就是说,他这双神奇的大手,45年间,“捧”住了30多万立方米的水,在大森林中托起了一座“生态水库”。
2016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首站来到伊春调研,提出了“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林区转型发展既要保护好生态,也要保护好民生”等一系列指示,作出了“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的政治嘱托。总书记对伊春林区职工的深情厚谊和深切牵挂,极大地鼓舞了张英善。
今年1月29日,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市委书记赵万山来到张英善家慰问时说:“张英善是林区改革开放40年涌现出的造林模范,是林区人民学习的榜样,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红松精神的品格,是传承马永顺精神的杰出代表。”他希望张英善把“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发扬下去,感动影响更多的伊春人。
张英善坚定地回答:“虽然老了,可是我的心永远是年轻的。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我就会永远栽下去,给子孙后代多留青山。”
从林业老英雄马永顺到今天的张英善,还有那些默默无闻成千上万的林业职工,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伊春的天才更蓝,山才更绿,水才更清,“伊春,伊春,柳暗花明又一‘春’”才能真正变为现实。
据统计,伊春自停伐后,共栽树2亿棵,造林18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83.9%提高到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