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肖舜祯 记者潘春芳报道 近5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调查规划设计院在上海市探索森林资源“一体化”监测,通过集成多种高新技术手段,实现了小班林木株数、林分树高、林分平均胸径、林分郁闭度等因子的年度更新。新技术应用使得单位面积的调查成本节省40%左右、外业时间缩短50%。
应用新技术后,上海森林资源“一体化”监测体系能及时准确地将森林资源数据更新至每个小班,实现了市、区、镇三级森林资源年度精准出数。这套体系的数据融合方案实现了地方二类区划调查体系和国家一类抽样调查体系的相互融合,产出的具有连续可比的森林资源监测成果既满足国家标准规范又符合地方实际,实现了国家监测和地方监测时间节点同步、技术标准及路径统一、监测成果相互衔接,做到了森林资源“一盘棋”“一套数”“一张图”。相关监测成果已应用于上海市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林业政策制定、森林资源监管、发展规划编制、生态红线区划、森林经营及林业科研工作等方面。
上海森林资源“一体化”监测探索始于2014年。它将多源高分影像、DEM点云数据、分层抽样理论和树木生长反演模型技术引入森林资源监测,即通过采用0.1M航空影像进行小班区划和基本属性识别,通过DEM点云数据进行林木株数、林分树高、林分郁闭度等测树因子的判读和估测,依分层抽样原理,对原有“一体化”监测成果进行分层抽样调查,通过样地实测数据验证和修正DEM点云数据估测和计算方法。同时,依据样地数据建立树高和胸径、郁闭度关系模型,反演计算林分平均胸径,从而全面更新林分林木各调查因子。通过控制样地调查成果中的活立木总蓄积量中值对小班活立木蓄积量数据进行平差、融合处理,实现国家一类调查和地方二类调查两套数据的融合。
业内专家认为,这项探索为推进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提高森林资源监测成果精度和时效性进行了有益尝试,也为全国推行森林资源“一体化”监测提供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