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花卉 >  正文

“神女”红柳 (图)

来源: 时间:2009-05-02 00:00:00

字号



生长在新疆浩瀚大漠戈壁之上的红柳,使这块荒芜贫瘠的土地有了生命的彩虹。你别看它身材玲珑娇小,却有着一副铮铮铁骨。在坚守风沙的漫长岁月里,它牺牲了美丽的枝叶,不断进化演变,从而使自己更能适应恶劣的气候环境,成为亘古荒原上一位舞盾御沙的“神女”,靓丽而神秘。
红柳学名柽柳,在众多树木中,它独树一帜,自成一科——柽柳科,属落叶小乔木。它不爱绿装爱红装,夏天开红花,秋季穿红衣。如果说“红红火火”是它的英雄本色,那么“一红到底”则是它的大漠才艺。难怪清代文豪纪晓岚当年被流放新疆时,就曾为红柳题写了这样优美的诗句:“依依红柳满滩沙,颜色何曾似绛霞。”
“神女”酷爱“打扮”自己。你别看红柳的花瓣小,但它由细瘦总状花序而合成的圆锥形花序,却不畏风沙、严寒,枝枝开花,花花吐红。它粉红色的小花高洁淡雅,清秀美丽;它的花一朵就是一穗,一穗就是一条,一条就是一串,煞是好看。
“神女”练就一身“魔法”。你看红柳的叶面细小,宛如小鱼的鳞片,过去的它可不是这副模样。岁月变迁中,它吸取沙漠植物“树大招风、叶大惹祸”的教训,以最少的消耗维持最快生长的生存法则,一代又一代地退化自己浓荫蔽日、华盖如伞的“披风”叶,不但减少了自身体内的水分蒸发,还增强了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本领。红柳的每个枝条上都生着不定根,并不断向下生长。一旦被沙石掩埋,它就会变枝为根,涅槃重生。红柳奋力挺起仅有拇指般大小的脊梁,快速地把根须拓展到四面八方,一方面帮助沙丘之上的同胞兄弟姐妹输送养分,一方面从盐碱外壳沙地探出头来,继续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
“神女”特别注重“团结”。它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精神,过着“大家庭”生活。一丛红柳的家庭,少者有几十条,多者可达几百条。这几十条、几百条绽开在枝条上相互簇拥的一朵朵、一穗穗、一串串的红花聚拢在一起,如霞似云,与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交相辉映,点缀着寂寞的荒滩原野,蓬勃了毫无生机的大漠戈壁。
“神女”擅长“腿脚”功夫。红柳的根好比人的“腿脚”,想去哪儿就迈到哪儿。红柳多“腿”多“脚”。一丛红柳的根须,一般可达3000条至4000条,最深最长的可达40米至50米,其根部还大都粗于枝干。沙丘有多高,它就将根扎多深;沙丘有多大,它就将根伸多远。它多根生长,根根相连,盘根错节,并与沙石紧紧缠绕,将自己牢牢地锁定在沙丘之上。它好像是守卫大漠戈壁生态家园的哨兵,手拉着手,肩并着肩,站成一队队、一排排,形成一个强大的抵御风沙的战斗集体,不让流沙向前移动半步!
“神女”还会盖“城堡”。红柳是泌盐植物,叶子中含有盐碱的结晶体。它能吸收沙土中的盐碱,并随着自身的循环通过叶面把盐碱排出体外。落叶时,它用含有盐碱的结晶体把叶子和流沙胶结在一起,固定在自己脚下,形成一座巨大的“城堡”,令风魔枉自咆哮、沙暴枉自翻滚。——像这样的植物“建筑师”,的确很难找到。
“神女”的再生繁殖能力特别强。一棵红柳要不了几年就能繁衍出一堆、一丛,甚至一片郁郁葱葱的红柳滩来。专家们经过长期的科学试验得出结论:红柳能在含盐量0.5%的盐碱滩上撒种、插枝出苗,能在含盐量0.8%至1.2%的重度盐碱滩上植树造林,能在含盐高达2.5%甚至更高的盐碱滩上存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神女”从不会“撒娇斗气”,很讨人喜欢。你别看红柳的枝条瘦小,个头一般只在1米左右,但它娇柔的身材,纤细的腰肢,使它拥有了其他植物少有的柔韧性,从而历经风霜、艰难,却能以柔克刚,潇洒自如。
红柳信念坚定,意志强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红柳坚忍不拔,无私奉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它始终用火红的信念,点燃火红的青春,散发生命的芬芳。
“神女”红柳的奇特功能和贡献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改良生态、构建和谐自然上,而且体现在服务人类、改善社会生活上。它的枯老枝干既是牧民朋友烤肉、烤馕的好燃料,也是造纸的好原料;它的幼嫩枝叶既是治疗风湿、麻疹等疾病的好药料,也是牛、羊、骆驼的好饲料;它柔韧无比的枝条更是农牧民朋友编制各种实用篓筐的好材料。另外,红柳的根还寄生着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大芸(学名肉苁蓉),药用功能高效,经济价值可观。(蒋南桦,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新闻集《笔耕“三角洲”》、随笔集《人生的存折》和散文集《人生的处方》。)

作者: 蒋南桦 编辑: 张勤